AiPaper
论文状态:已完成

Schooled Families: Higher Education and Family Virtue

发表:2024/07/26
原文链接
价格:0.10
已有 2 人读过
本分析由 AI 生成,可能不完全准确,请以原文为准。

TL;DR 精炼摘要

本文核心贡献在于揭示高等教育如何被赋予深层道德价值,并反向定义了家庭美德(尤其父母的爱与责任)。作者通过对美国社区大学新生和成年本科生的深度访谈,发现受访者将家庭对教育的支持视为父母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证明。研究进一步识别出“维持传统”、“上升的家庭”和“教育救赎”三种构建道德价值的叙事模式,其选择与家庭社会地位相关,共同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普遍道德崇敬。

摘要

https://doi.org/10.1177/07311214241264510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2024, Vol. 67(4-6) 289 –313 © The Author(s) 2024 Article reuse guidelines: sagepub.com/journals-permissions DOI: 10.1177/07311214241264510 journals.sagepub.com/home/spx Article Schooled Families: Higher Education and Family Virtue David Monaghan 1 Abstract In today’s “knowledge society,” education is understood as highly instrumentally valuable, and institutional theorists have highlighted its immense cultural importance. What escapes commentary is the nearly universal moral reverence with which education is held. Since families are increasingly expected to participate in children’s schooling, a family’s moral virtue is partially established through offspring’s school success. I explore this using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wo American populations on the margin of college-going: beginning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and adult undergraduates. I discuss how respondents present support for education as evidence of caretakers’ status as loving and responsible parents. I then elaborate on how families create moral worthiness in relation to familial educational trajectories. I locate three narratives— maintaining the t

思维导图

论文精读

中文精读

1. 论文基本信息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 标题 (Title): Schooled Families: Higher Education and Family Virtue (被规训的家庭:高等教育与家庭美德)
  • 作者 (Authors): David Monaghan (宾夕法尼亚州希彭斯堡大学社会学副教授)
  • 发表期刊/会议 (Journal/Conference): 论文中未明确提及发表的期刊或会议名称,但其格式和内容符合标准的社会学学术期刊论文。
  • 发表年份 (Publication Year): 论文中未明确提及发表年份,但引用文献的最新年份为 2023 年,可推断论文成文时间不早于 2023 年。
  • 摘要 (Abstract): 在当今的“知识社会”中,教育被认为具有极高的工具价值,其文化重要性也备受关注。然而,人们对教育近乎普遍的道德崇敬却鲜有评论。由于家庭被日益期望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一个家庭的道德美德部分是通过后代的学业成功来建立的。本文通过对美国两个处于大学教育边缘的群体——社区大学新生和成年本科生——的深度访谈来探讨这一现象。研究发现,受访者将家庭对教育的支持视为其监护人是充满爱心和负责任的父母的证据。论文进一步阐述了家庭如何通过其教育轨迹来创造道德价值,并识别出三种叙事模式:维持传统 (maintaining the tradition)上升的家庭 (the rising family)教育救赎 (educational redemption)。家庭采用何种叙事似乎与其社会地位相关,且每种叙事都含蓄地反映了现代文化中对教育的深刻道德评价。
  • 原文链接 (Source Link): /files/papers/68e3133b13faedd96e42f900/paper.pdf (这是一个本地文件路径,表明论文已提供)。

2. 整体概括 (Executive Summary)

  • 研究背景与动机 (Background & Motivation - Why):

    • 核心问题: 传统研究大多关注家庭如何影响教育成果,而本文反其道而行之,探讨了教育这一制度如何反向塑造和定义了“好家庭”的标准。具体来说,论文的核心问题是:在现代社会,教育是如何被赋予深刻的道德价值,并成为衡量家庭美德(特别是父母之爱与责任)的核心标尺的?
    • 重要性与研究空白 (Gap): 尽管大量研究探讨了教育的工具价值(如提高收入)和文化价值(如社会地位),但很少有研究深入分析教育在社会中近乎“神圣”的、不容置疑的道德地位。作者指出,这种道德崇敬并非自然而然,而是一种被社会建构和内化的文化现象。当“好父母”被定义为“子女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时,子女的学业成功就直接与家庭的道德价值挂钩,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究。
    • 创新切入点: 论文没有将家庭视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动者,而是从制度理论 (institutional theory) 的视角出发,将教育视为一个强大且自主的文化制度。这个制度不仅提供知识,更输出了关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文化脚本 (cultural scripts)”。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质性访谈,揭示了这些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关于“教育-家庭-美德”的深层文化脚本。
  • 核心贡献/主要发现 (Main Contribution/Findings - What):

    • 主要贡献: 本文的主要贡献是识别并系统阐述了教育如何成为一个家庭道德项目 (family moral project)。它揭示了教育的道德光环如何渗透到家庭领域,使家庭的自我认同和道德评价与子女的教育轨迹紧密相连。
    • 关键发现:
      1. “好父母即教育推动者”成为普遍共识: 几乎所有受访者,无论其家庭背景或自身学业经历如何,都将父母(或监护人)对教育的重视和推动,视为他们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证明。反之,不重视教育的父母则被视为失职。
      2. 识别出三种家庭道德叙事: 论文归纳出家庭用以建构自身道德价值的三种核心叙事模式:
        • 维持传统 (Maintaining the tradition):对于已有大学教育背景的家庭,子女上大学是为了维持家族的教育荣誉和地位。
        • 上升的家庭 (The rising family):常见于移民家庭,子女的教育成就是为了回报父母的牺牲,实现整个家庭的阶层跃升和价值证明。
        • 教育救赎 (Educational redemption):常见于美国本土工薪阶层家庭,父母将自己未能接受良好教育视为“错误”,子女的成功则是对父母“失败”人生的救赎,证明了父母最终的道德价值。

3. 预备知识与相关工作 (Prerequisite Knowledge & Related Work)

  • 基础概念 (Foundational Concepts):

    • 制度理论 (Institutional Theory): 这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尤其在本文中指的是世界政体 (world polity)学派。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由一套全球共享的文化规则和脚本构成,这些规则被视为理所当然(即“制度化”了)。教育是其中一个核心制度,它不仅传递知识,更定义了什么是“现代人”、“好公民”和“进步社会”。本文认为,教育的这种强大文化力量正在重塑家庭等其他社会制度。
    • 人力资本理论 (Human Capital Theory): 一种经济学理论,将教育视为对个人的投资。个体通过接受教育来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即人力资本),从而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高的收入。这是看待教育最主流的“工具价值”视角。
    • 社会再生产理论 (Social Reproduction Theory): 以社会学家布迪厄 (Bourdieu) 为代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系统并非中立,而是服务于优势阶级的工具。优势阶层的家庭通过其拥有的文化资本 (cultural capital),帮助子女在学校取得成功,从而实现社会地位的代际传递(即“社会再生产”)。
    • 家庭道德项目 (Family Moral Project): 这是作者提出的核心概念,指家庭将子女的教育成就视为一个跨代的、用以证明整个家庭具有美德(如勤奋、有远见、负责任)的长期努力。
  • 前人工作 (Previous Works):

    • 主流研究范式: 作者首先回顾了两种主流研究范式:人力资本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这两种理论都将家庭视为影响学校的原因(前者认为家庭是培养技能的场所,后者认为家庭是传递特权的工具),而学校系统本身则相对被动。
    • 本文的理论基础: 作者明确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制度理论之上。与前两种理论不同,制度理论将教育视为一个主动的、强大的文化力量。它认为,随着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神圣化,它开始反向定义家庭的“职责”,例如,父母被期望成为“联合教育者 (co-educators)”,家庭环境需要为“入学准备 (school-ready)”服务。
  • 差异化分析 (Differentiation):

    • 本文与主流研究的核心区别在于分析焦点的颠覆。主流研究问:“家庭如何影响教育?”而本文问:“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制度)如何影响家庭?
    • 它不关注教育作为社会分层工具的工具性 (instrumentality),而是关注其被普遍接受的道德性 (morality)。它探讨的不是家庭如何利用教育,而是家庭如何被教育的文化逻辑所规训定义
    • 方法论上,它不采用宏观统计或经济模型,而是通过深度访谈来挖掘人们在日常话语中不假思索使用的文化脚本和叙事,从而揭示制度化的文化观念。

4. 方法论 (Methodology - Core Technology & Implementation Details)

  • 方法原理 (Methodology Principles):

    • 本研究是一项质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其核心目标是理解和阐释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
    • 方法论借鉴了认知人类学 (cognitive anthropology),认为可以通过分析人们的自发性谈话(如访谈),来重构那些被社会成员共享且习以为常的文化模式 (cultural models)图式 (schemas)。研究者并非直接询问“你认为家庭美德是什么”,而是通过引导受访者讲述个人经历,在他们的叙述中捕捉反复出现的逻辑、隐喻和叙事结构。
  • 方法步骤与流程 (Steps & Procedures):

    • 抽样 (Sampling): 研究选取了两个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上大学并非理所当然,因此家庭内部关于教育的讨论可能更为显性。
      1. 样本一: 35名25岁以上的成年本科生,来自一个大型市立大学系统。采用定额抽样 (quota sampling)以确保性别和种族的多样性。
      2. 样本二: 36名首次入学的社区大学新生,来自中西部一个大型城市社区学院。采用连续样本 (consecutive sample),即对所有响应招募邮件的合格者进行访谈直至达到目标数量。
    • 数据收集 (Data Collection):
      • 作者亲自进行了所有访谈,共计99次(部分受访者有后续访谈)。
      • 采用半结构化生活史访谈 (semi-structured life history interviews),重点关注受访者的教育经历和家庭讨论教育的方式。
      • 为减少访谈者效应(作者是白人男性,受访者多为弱势群体),作者采取了营造舒适氛围、穿着随意、表达尊重等策略。
    • 数据分析 (Data Analysis):
      1. 第一轮编码: 进行主题编码 (thematic coding),识别与家庭和教育相关的文本段落。
      2. 第二轮编码: 进行模式编码 (pattern coding),将相似主题的陈述归类,并结合备忘录写作,逐步提炼出核心的叙事模式。
  • 数学公式与关键细节 (Mathematical Formulas & Key Details):

    • 本研究为质性研究,不涉及数学公式或定量模型。其严谨性体现在系统化的数据收集和多层次的编码分析过程中。

5. 实验设置 (Experimental Setup)

由于是质性研究,本部分对应的是“研究设计”。

  • 数据集 (Datasets):

    • “数据集”是来自71位受访者的99份访谈录音转录稿。
    • 样本特征: 两个样本的共同点是在高等教育中处于边缘地位。他们大多来自工薪阶层家庭,父母很少有大学学位,这使得他们成为观察“教育如何被家庭赋予意义”的理想对象。详细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见下文对 Table 1 的分析。
    • Table 1 描述: 论文中的 Table 1 提供了两个样本(成年本科生和社区大学新生)的详细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出生地、家庭阶层、婚姻状况、就业状况、经济援助和教育经历等。该表格清晰地展示了样本的多样性和其普遍的弱势社会经济背景。例如,两个样本中女性均占多数,白人均为少数,大部分来自工薪阶层,且相当比例的学生需要经济援助。
  • 评估指标 (Evaluation Metrics):

    • 质性研究没有定量的评估指标。其“评估”标准是分析的深度、可信度 (credibility)理论贡献。研究通过展示大量原始引文、系统化的编码过程和清晰的逻辑论证来建立其结论的可信度。
  • 对比基线 (Baselines):

    • 本研究不设立对比基线。它旨在发现和阐释 (discover and interpret) 文化叙事,而非比较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Results & Analysis)

  • 核心结果分析 (Core Results Analysis):

    • 发现一:好父母是教育的代理人 (Good Parents Are Educational Agents)

      • 这是一个几乎普遍存在的文化脚本。受访者普遍认为,关心和负责任的父母必须重视子女的教育,并积极推动他们取得学业成功。
      • 证据: 受访者常用“我妈妈对学校的事从不开玩笑” (My mom didn't play about school) 这样的短语来形容父母。即使自己学业不佳,他们也倾向于将责任归于自身(如“我被街头生活分心了”),而非父母的教育不力。
      • 反面例证的强化作用: 少数认为父母不重视教育的案例,反而强化了这一脚本。例如,Alena Lazos 的母亲在她考试失败后安慰她说“无论如何都爱你”,这被 Alena 解读为一种不负责任的纵容,导致她此后放弃努力。这表明,无条件的爱在教育领域被认为可能与父母的责任相冲突。
      • “大学强制令” (college-as-injunction) 脚本: 许多工薪阶层家庭的父母会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命令孩子上大学(“你必须去,没得商量”)。作者分析,这恰恰说明上大学在这些家庭中并非理所当然,父母需要通过这种“爱的强制”来将其制度化。
    • 发现二:教育作为家庭道德项目 (Education as a Family Moral Project)

      • 作者识别出三种家庭用来建构自身道德价值的宏大叙事。
      • 叙事1:维持传统 (Maintaining the Tradition)
        • 适用对象: 父母至少有一方拥有大学学位的家庭。
        • 核心逻辑: 在这些家庭中,教育荣誉已经建立。子女的责任是继承和维持这一传统。学业失败不仅是个人失败,更是家族的耻辱。
        • 例子: Alma Soler 努力完成学位,是为了“把毕业照送给父母”,证明他们“没有养出一个废物”,从而肯定父母的养育是成功的
      • 叙事2:上升的家庭 (The Rising Family)
        • 适用对象: 绝大多数为移民家庭。
        • 核心逻辑: 父母因为原生国家的“机会匮乏”而未能接受良好教育,他们来到美国做出了巨大牺牲。子女的教育成功是对父母牺牲的回报和救赎,是整个家庭向上流动的希望。
        • 例子: John Delgado 认为,如果他在学业上失败,那么他父亲“一辈子每天的辛苦工作就都白费了”。这种叙事将沉重的道德责任放在了子女身上。
      • 叙事3:教育救赎 (Educational Redemption)
        • 适用对象: 美国本土、父母没有大学学位的工薪阶层家庭。
        • 核心逻辑: 与移民父母不同,本土父母被认为生长在“机会之地”,他们未能成功是因为自己年轻时的“错误”(如辍学、早孕)。他们通过劝诫子女“不要重蹈我的覆辙” (Don't do what I did),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反面教材。子女的成功,将救赎父母的“失败”人生,并证明父母最终作为家长的价值。
        • 例子: Stephanie Johnson 的母亲常说希望孩子们“比她做得更好,成为更好的人”,孩子们的毕业和升学能让她的“心都快融化了”。
  • 消融实验/参数分析 (Ablation Studies / Parameter Analysis):

    • 本部分在质性研究中对应的是模式分析 (Pattern Analysis)
    • Table 2 描述: 论文中的 Table 2 统计了三种叙事模式、例外情况和无明确叙事模式的受访者在两个样本中的分布频率。
    • 叙事与社会身份的关联:
      • 维持传统叙事与父母拥有大学学位高度相关。
      • 上升的家庭叙事几乎专属于移民后代(1.5代或第二代)。
      • 教育救赎叙事主要出现在父母仅有高中学历的美国本土工薪阶层家庭
      • 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没有明确表达任何一种道德项目叙事,他们更多地从纯粹的工具性角度(找好工作)来谈论教育。
    • 作者指出,这些关联是概率性的而非决定性的,但足以揭示不同社会位置的家庭可能倾向于采用不同的文化脚本来理解教育的意义。

7. 总结与思考 (Conclusion & Personal Thoughts)

  • 结论总结 (Conclusion Summary):

    • 论文有力地论证了,在当代社会,教育不仅是一种获取经济回报的工具,更是一个被赋予了深刻道德内涵的强大文化制度。
    • 这种道德化使得“好家庭”的定义与“支持教育”紧密捆绑。家庭的道德美德越来越多地通过子女的学业成功来体现和证明。
    • 家庭通过采纳特定的文化叙事(维持传统、家庭上升、教育救赎)来构建自身在教育这个道德场域中的位置和价值。这表明,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教育这一制度所“规训” (schooled)。
  • 局限性与未来工作 (Limitations & Future Work):

    • 局限性:
      1. 样本代表性: 采用非概率抽样 (nonprobability sampling),研究结果不能被推广到更广泛的人群。其结论属于“存在性证明”,即证明了这些叙事的存在,但无法确定其普遍性。
      2. 地域局限: 研究对象仅限于美国,其结论在其他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有待检验。
    • 未来工作:
      1. 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验证这些发现在其他社会群体(如未上大学者、更富裕的家庭)中的情况。
      2. 需要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这些“家庭-学校”的道德脚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共性与差异。
      3. 需要关注对教育的抵制或矛盾心态,尤其是在学生贷款债务日益沉重的背景下。
  • 个人启发与批判 (Personal Insights & Critique):

    • 启发:
      1. 视角的转换: 这篇论文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让我们从“被动接受影响”的家庭,转向思考家庭如何被一个宏大的文化制度所塑造。这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许多看似“自然”的家庭焦虑(如教育内卷)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2. 道德的社会学分析: 论文巧妙地将“道德”这一看似属于个人或哲学范畴的概念,置于社会学分析的中心。它揭示了道德标准是如何被社会建构、制度化,并成为一种不易察觉的社会控制形式。
      3. 质性研究的力量: 本文是质性研究威力的绝佳范例。通过深入的访谈和细致的文本分析,它揭示了隐藏在人们日常话语之下的深层文化逻辑,这是定量研究所无法企及的。
    • 批判性思考:
      1. 能动性问题: 制度理论有时会过分强调制度的塑造力量,而可能忽略了个人和家庭的能动性 (agency)。家庭在多大程度上是这些文化脚本的被动接受者,又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创造性地挪用、协商甚至抵抗这些脚本?论文对此探讨不足。
      2. 经济与文化的张力: 论文强调了教育的道德维度,但现实中,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往往是道德期望和严酷经济现实交织的结果。例如,教育救赎叙事背后,除了道德救赎的渴望,是否也包含了对经济不安全的极度恐惧?论文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文化脚本与物质条件之间的复杂互动。
      3. “例外”的重要性: 论文将 Cody Beilik 的案例视为“例外”,即他的家庭追求稳定的蓝领工作而非大学学位。在当前美国大学入学率下降的背景下,这种“例外”可能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对这些“非主流”叙事的研究,或许能揭示主流教育道德神话的裂痕。

相似论文推荐

基于向量语义检索推荐的相关论文。

暂时没有找到相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