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onging: a review of conceptual issue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
TL;DR 精炼摘要
为解决归属感概念定义与评估混乱阻碍研究进展的困境,本研究通过叙事性综述,整合了现有观点。论文核心贡献在于提出一个创新性的整合框架,将归属感解构为能力、机会、动机和感知四个相互关联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一框架不仅深化了对归属感本质的理解,也为未来跨学科研究奠定基础,并指明了如何通过培养强大的归属感来提升个人及社区的健康与韧性。
摘要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ISSN: 0004-9530 (Print) 1742-9536 (Online) Journal homepage: www.tandfonline.com/journals/raup20 Belonging: a review of conceptual issue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Kelly-Ann Allen, Margaret L. Kern, Christopher S. Rozek, Dennis M. McInerney & George M. Slavich To cite this article: Kelly-Ann Allen, Margaret L. Kern, Christopher S. Rozek, Dennis M. McInerney & George M. Slavich (2021) Belonging: a review of conceptual issue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73:1, 87-102, DOI: 10.1080/00049530.2021.1883409 To link to this article: https://doi.org/10.1080/00049530.2021.1883409 Published online: 10 Mar 2021. Submit your article to this journal Article views: 122857 View related articles View Crossmark data Citing articles: 430 View citing articles Full Terms & Conditions of access and use can be found at https://www.tandfonline.com/action/journalInformation?journalCode=raup20
思维导图
论文精读
中文精读
论文基本信息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
标题 (Title): Belonging: a review of conceptual issue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归属感:概念问题的回顾、一个整合性框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
作者 (Authors): Kelly-Ann Allen, Margaret L. Kern, Christopher S. Rozek, Dennis M. Mclnerney & George M. Slavich. 这些作者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等领域的知名学术机构。
-
发表期刊/会议 (Journal/Conference):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澳大利亚心理学杂志)。这是一本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在澳大利亚心理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
-
发表年份 (Publication Year): 2021
-
摘要 (Abstract): 归属感——一种与社会群体、物理场所及个人和集体经历深度连接的主观感受——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能预测多种心理、生理、社会、经济和行为结果。然而,关于如何概念化、评估和培养归属感的不同观点阻碍了这一重要课题的进展。为了解决这些关键问题,本文进行了一次叙事性综述,总结了现有关于归属感的观点,描述了一个用于理解和研究归属感的新的整合性框架,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指明了几个关键方向。通过识别归属感的核心要素,本文提出了一个关注四个相互关联组成部分的新框架:能力 (
competencies)、机会 (opportunities)、动机 (motivations) 和感知 (perceptions)。该框架增进了我们对归属感基本性质的理解,为未来的跨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强调了如何通过培养强大的归属感来改善全球个人和社区的健康与韧性。 -
原文链接 (Source Link):
https://doi.org/10.1080/00049530.2021.1883409。该论文已在期刊上正式发表。
整体概括 (Executive Summary)
- 研究背景与动机 (Background & Motivation - Why):
- 核心问题: 尽管学术界普遍承认归属感 (
belonging) 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但关于“归属感”这一概念本身却缺乏统一、清晰的定义和衡量标准。 - 重要性与挑战: 现代社会中,社会孤立和孤独感问题日益严重,尤其在 2020 年的全球性事件(如新冠疫情、Black Lives Matter 运动)背景下,归属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不同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对归属感的研究各自为政,形成了“理论孤岛”,导致概念混乱、测量方法不一,从而阻碍了有效干预措施的开发和应用。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特定情境(如学校),或未能整合影响归属感的多个维度。
- 切入点/创新思路: 本文的切入点在于整合。作者没有提出一个全新的理论,而是通过对现有跨学科文献的系统性梳理,试图“将零散的观点汇集起来”,识别出构成归属感体验的共同核心要素,从而构建一个更全面、更具普适性的理论框架。
- 核心问题: 尽管学术界普遍承认归属感 (
- 核心贡献/主要发现 (Main Contribution/Findings - What):
- 主要贡献: 论文最核心的贡献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归属感整合框架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belonging)。该框架认为,归属感并非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四个相互关联、动态交互的核心组成部分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 关键发现: 这四个核心组成部分是:
- 能力 (Competencies): 个人建立连接所需的技能和才干(如社交技能、情绪调节能力)。
- 机会 (Opportunities): 环境提供的、能够让人产生连接的条件和可能性(如参与团体活动、包容的社会环境)。
- 动机 (Motivations): 个人寻求和维持归属感的内在驱动力或愿望。
- 感知 (Perceptions): 个人对其归属体验的主观感受、认知和归因(如是否感觉被接纳、如何解读他人的行为)。 这个框架不仅解释了归属感是如何形成的,也为未来的研究、测量工具开发以及实践干预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方向。
预备知识与相关工作 (Prerequisite Knowledge & Related Work)
- 基础概念 (Foundational Concepts):
- 归属感 (Belonging): 论文将其定义为“一种主观感受,即个体感觉自己是周围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学校、工作环境、社区、文化团体和物理场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与人、地方和经历的积极连接感。
- 归属需求 (Need to Belong): 由心理学家 Baumeister 和 Leary 提出的经典理论,认为建立和维持稳定、积极人际关系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之一,与食物、住所等生理需求同等重要。这种需求深植于人类的生物学和进化过程中。
- 特质归属感 vs. 状态归属感 (Trait vs. State Belongingness):
- 特质归属感 (
Trait belongingness) 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持久的归属感,是个体核心心理需求的一部分。它对长期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 状态归属感 (
State belongingness) 指的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暂时的、可能会频繁波动的归属感。例如,在一次愉快的聚会中感到归属,但在一次尴尬的会议中感到疏离。
- 特质归属感 (
- 前人工作 (Previous Works):
- 定义不一: 作者指出,以往对归属感的定义缺乏一致性。例如,在教育领域,Goodenow (1993) 的定义侧重于学生在学校环境中被接纳、尊重、包容和支持的程度,这一定义被广泛使用但局限性强,忽略了与物理场所、文化等其他方面的连接。
- 测量混乱: 缺乏一个“金标准”的测量工具。现有量表(如 UCLA 孤独量表、学校归属感量表)或侧重于归属感的反面(孤独),或只测量特定情境下的
状态归属感,很少能捕捉到归属感作为一个多维、动态构念的全貌。Mahar 等人 (2014) 的综述发现,许多测量工具都包含对“连接感”和“互动机会”的评估,但对“动机”和“能力”的考察较少。 - 干预研究的局限: 大多数旨在提升归属感的干预措施,往往只针对单一因素,如提升个人社交技能(能力),或改变其对社交挫折的看法(感知),而忽略了环境提供的机会和个人动机的重要性。
- 技术演进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 此处的“技术”指代理论和研究范式的演进。该领域的研究经历了从单一视角到多维视角的转变。早期研究(如 Maslow 的需求层次理论)将归属感视为一个基本但相对单一的需求。后续研究则在不同学科内深入探讨其特定方面,如社会心理学关注人际关系,教育学关注学校环境,社会学关注社会资本。
- 本文的工作正处于一个寻求整合的阶段,试图超越学科壁垒,将这些碎片化的认知融合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以解释这个复杂的人类体验。
- 差异化分析 (Differentiation):
-
与之前侧重于单一维度的研究相比,本文提出的框架是整合性的 (integrative) 和 系统性的 (systemic)。它不认为归属感仅仅是个人技能问题,也不单纯是环境问题,而是个人内部因素(能力、动机、感知)与外部环境因素(机会)动态交互的产物。
-
与将归属感视为静态特质的研究不同,本文强调其动态性 (dynamic) 和 涌现性 (emergent),认为归属感是在个人与环境的持续互动中不断形成和变化的。这个框架为理解为何有些人有能力、有机会却依然感到疏离(可能动机或感知出了问题)提供了更强的解释力。
-
方法论 (Methodology - Core Technology & Implementation Details)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叙事性综述 (Narrative Review)。这是一种文献综述方法,旨在对某一主题的现有文献进行批判性总结和综合,通常用于识别理论空白、提出新观点或框架。
- 方法原理 (Methodology Principles):
- 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广泛回顾和综合不同学科关于“归属感”的文献,识别出反复出现的、被认为是构成归属感体验的核心要素 (core components)。其目的不是进行定量数据的荟萃分析,而是进行概念和理论的综合与提炼 (synthesis and refinement),从而构建一个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模型。
- 方法步骤与流程 (Steps & Procedures):
- 1. 文献检索: 作者在多个相关数据库(包括
Google Scholar,PubMed,Scopus,PsycInfo, 和ClinicalTrials.gov)中,检索了描述归属感、评估归属感的工具以及旨在提升归属感的干预措施的相关文章。 - 2. 文献综合: 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了现有研究在概念定义、测量方法和干预策略上的多样性、共通点以及存在的矛盾和空白。
- 3. 框架构建: 在文献综合的基础上,作者识别出四个反复出现的关键主题——能力、机会、动机和感知——并将它们整合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理论框架。
- 4. 框架阐释: 详细描述了框架中每个组成部分的内涵,并解释了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
- 1. 文献检索: 作者在多个相关数据库(包括
- 数学公式与关键细节 (Mathematical Formulas & Key Details):
-
作为一篇理论综述文章,本文不包含数学公式。其核心细节在于对归属感整合框架的详细阐述。
该图像为示意图,展示了归属感的整合框架。图中用四个相互重叠的圆圈表示归属感的四个核心组成部分:能力(Competencies)、机会(Opportunities)、动机(Motivations)和感知(Perceptions),它们在中心交汇形成“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整体背景代表社会、文化、环境及时间情境和经历,对这四部分产生影响。 -
框架四大核心组成部分详解:
- 能力 (Competencies for belonging): 这是指个体为了与他人、地方或文化建立联系所必需的技能和才干。它包括:
- 社交技能: 如沟通、共情、积极倾听、理解社会规范。
- 情绪调节能力: 管理自身情绪以避免不必要的社交冲突。
- 文化能力: 理解并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 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得到提升。
- 机会 (Opportunities to belong): 这是指外部环境所提供的、促使归属感发生的条件和平台。它包括:
- 物理空间和可及性: 是否有安全的、可供社交的公共场所。
- 社会结构: 是否有社团、组织、家庭、朋友等网络可供加入。
- 包容性环境: 周围的人和制度是否接纳多样性,是否会因种族、性别、信仰等因素排斥他人。
- 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 论文特别提到了
bonding(内聚型) 和bridging(桥接型) 社会资本。bonding指在同质群体(如家人、密友)内的紧密连接,而bridging指跨越不同群体(如阶层、种族)的连接,后者更能创造广泛的包容性机会。
- 动机 (Motivations to belong): 这是指个体寻求、建立和维持归属感的内在驱动力。
- 它源于人类的基本需求,但其强度因人而异,也受过往经历的影响。
- 反复的社交失败或被拒绝可能会削弱一个人寻求连接的动机,导致习得性无助。
- 反之,强烈的归属动机使人更主动地寻找共同点和建立关系。
- 感知 (Perceptions of belonging): 这是指个体对自身归属状况的主观评估、感受和认知解释。
-
这是一种主观体验。即便拥有了能力、机会和动机,如果一个人主观上感觉自己不被接纳,归属感也无法形成。
-
过往经历会塑造当前的感知。例如,曾被排斥的人可能对他人的中性行为(如一个无意的微笑)解读为虚伪或排斥的信号。
-
归因方式很重要。将社交挫折归因于暂时的、外部的因素(“大家今天都很忙”)比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因素(“我就是个不受欢迎的人”)更有利于维持归属感。
-
- 能力 (Competencies for belonging): 这是指个体为了与他人、地方或文化建立联系所必需的技能和才干。它包括:
-
实验设置 (Experimental Setup)
由于本文是一篇理论性综述 (theoretical review),它没有进行独立的实证实验。因此,本节内容不适用。论文的论证是基于对已有研究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推导,而非新的实验数据。
-
数据集 (Datasets): 不适用。
-
评估指标 (Evaluation Metrics): 不适用。
-
对比基线 (Baselines): 不适用。
实验结果与分析 (Results & Analysis)
本文的“结果”并非数据,而是其核心产出——归属感的整合框架。对该结果的分析即是对该框架的深入解读及其理论意义的探讨。
-
核心结果分析 (Core Results Analysis):
- 框架的提出: 论文的主要“结果”是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成功提炼并提出了一个由
能力、机会、动机和感知四个部分组成的整合框架。如上图所示,归属感 (Sense of Belonging) 位于四个组成部分相互重叠的中心区域,这形象地表明归属感是这四个要素共同作用下“涌现”出的一种体验。 - 动态交互性: 该框架强调了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动态平衡。例如:
- 拥有强大的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抓住并创造机会。
- 丰富的机会可以反过来增强个体的动机和积极的感知。
- 积极的感知(如感觉被接纳)会激励个体进一步提升能力和寻求机会。
- 反之,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破坏整个系统。一个有能力、有动机的人,如果没有机会,也无法获得归属感;一个机会众多的人,如果感知上充满怀疑和不信任,同样会感到孤独。
- 环境的重要性: 框架图最外层的背景代表着社会、文化、环境和时间背景 (So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al, and temporal contexts and experiences)。这强调了归属感并非纯粹的个体心理现象,它深深植根于个体所处的宏观环境中。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历史事件(如疫情)以及物理环境都会同时影响能力、机会、动机和感知这四个要素。
- 框架的提出: 论文的主要“结果”是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成功提炼并提出了一个由
-
消融实验/参数分析 (Ablation Studies / Parameter Analysis): 不适用。
总结与思考 (Conclusion & Personal Thoughts)
- 结论总结 (Conclusion Summary):
- 本文成功地整合了关于归属感的碎片化文献,提出了一个由能力、机会、动机和感知四个核心要素组成的整合框架。
- 该框架强调归属感是一种动态的、涌现的、系统性的主观体验,是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持续交互的产物。
- 这个框架不仅加深了对归属感本质的理论理解,也为未来的跨学科研究、测量工具开发和实践干预(如在教育、公共卫生、组织管理等领域)提供了一个清晰、全面且可操作的指南。
- 局限性与未来工作 (Limitations & Future Work):
- 论文作者在“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一节中明确指出了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这也可以看作是当前工作的局限性:
- 需要跨学科整合: 现有研究仍局限于各自的学科“孤岛”,需要真正的跨学科合作。
- 需要更好的测量工具: 现有测量大多是静态和单维的。未来需要开发能够捕捉归属感动态性、多维性的测量方法,并区分积极归属与消极疏离是否为同一维度的两端。
- 需要弥合研究与实践的鸿沟: 本文框架为实践者提供了指导,但仍需开发更多具体的、基于该框架的干预策略。
- 需要探索各要素的动态关系: 四个要素之间的具体关系(如是否存在特定的先后顺序、各自权重如何)尚不明确,需要通过纵向研究和以人为中心的方法来探索。
- 需要多层次研究: 应结合社会、神经、免疫和行为等多个层面,研究归属感如何“get under the skin”(深入影响生理健康)。
- 论文作者在“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一节中明确指出了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这也可以看作是当前工作的局限性:
- 个人启发与批判 (Personal Insights & Critique):
- 个人启发:
- 强大的解释力和应用价值: 这个框架非常直观且实用。当思考如何帮助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提升归属感时,我们可以系统地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诊断和干预。例如,对于一个感到孤独的学生,问题可能不在于他缺乏社交
能力,而在于缺乏机会(如学校社团太少),或是因为过去的负面经历导致感知出现偏差。这种系统性思维远胜于“多交朋友”之类的简单建议。 - 对个人责任和环境责任的平衡: 该框架巧妙地平衡了个体能动性与环境支持的重要性。它既强调个人需要发展
能力、调整感知、激发动机,也明确指出社会和组织有责任提供机会和创造包容的环境。这对于推动制度层面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 强大的解释力和应用价值: 这个框架非常直观且实用。当思考如何帮助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提升归属感时,我们可以系统地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诊断和干预。例如,对于一个感到孤独的学生,问题可能不在于他缺乏社交
- 批判性思考:
- 综述方法的局限性: 作为一篇
叙事性综述,其文献选择可能存在作者主观偏好,不如系统性综述 (systematic review)或元分析 (meta-analysis)那样客观和可重复。 - 框架有待实证检验: 该框架目前仍是一个理论模型,其有效性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例如,开发基于该框架的量表,并验证其结构效度;或者设计干预实验,检验同时针对四个要素的干预是否比单一要素干预更有效。
- 对权力结构的探讨不足: 尽管框架提及了包容性环境,但对系统性的不平等、歧视和权力结构如何系统性地剥夺某些群体的
机会和扭曲其感知,着墨不多。未来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将该框架与批判理论(如批判性种族理论)相结合,以获得更深刻的洞见。
- 综述方法的局限性: 作为一篇
- 个人启发:
相似论文推荐
基于向量语义检索推荐的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