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ing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practice
TL;DR 精炼摘要
论文提出在实践情境中学习是最古老且普遍的职业技能获得方式,强调需摒弃学校教育视角,构建包含实践课程、教学法与个人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突出个体主动学习过程及其文化社会背景,促进工作场所学习的认可与有效组织。
摘要
This article was downloaded by: [Archives & Bibliothèques de l'ULB] On: 09 February 2015, At: 08:53 Publisher: Routledge Informa Ltd Registered in England and Wales Registered Number: 1072954 Registered office: Mortimer House, 37-41 Mortimer Street, London W1T 3JH, UK Click for upd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Publication details, including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and subscription information: http://www.tandfonline.com/loi/tled20 Learning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practice Stephen Billett a a Griffith University, Australia Published online: 14 Apr 2014. To cite this article: Stephen Billett (2014) Learning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prac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33:5, 674-693, DOI: 10.1080/02601370.2014.908425 To link to this article: http://dx.doi.org/10.1080/02601370.2014.908425 PLEASE SCROLL DOWN FOR ARTICLE Taylor & Francis makes every effort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all the information (the “Content”) contained in the publications on our platform. However, Taylor & Francis, our agents, and our licensors make no representations or warranties whatsoever as to the accuracy, completeness, or suitability for any purpose of the
思维导图
论文精读
中文精读
1. 论文基本信息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 标题 (Title): Learning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practice (在实践情境中学习)
- 作者 (Authors): Stephen Billett, 格里菲斯大学 (Griffith University), 澳大利亚
- 发表期刊/会议 (Journal/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国际终身教育杂志)。该期刊是教育学和终身学习领域内具有良好声誉的同行评议学术期刊,关注学校教育之外的各类学习形式。
- 发表年份 (Publication Year): 2014
- 摘要 (Abstract): 在实践情境中学习是人类历史上最普遍、最持久的职业能力学习方式,并且很可能至今仍然如此。然而,学界一直缺乏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全面论述,这限制了工作场所作为学习场所的合法性,也限制了人们对这种学习的认知、组织、促进和评估。论文指出,在构建这一论述时,必须避免被“学校教育话语”及其在“学校化社会”中的正统地位所束缚,因为这些传统观念会扭曲对实践学习本身的理解。通过回顾人类学和历史文献中关于非教育机构内的职业实践学习,论文提出了新的见解:一个关于实践学习的完整解释,可能包含
实践课程(practice curriculum)、实践教学法(practice pedagogies) 和个人认识论(personal epistemologies) 这三大要素,并且这些要素镶嵌在特定的文化、社会和情境因素之中。该文献回顾得出的一个关键区别是:重点在于个体主动的学习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在实践情境中展开,而非教学或指导。这一区别深刻地贯穿于相关文献中,并对我们如何理解和促进实践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 - 原文链接 (Source Link):
/files/papers/68f26c1ab34112def177fd5b/paper.pdf(已随请求提供全文)
2. 整体概括 (Executive Summary)
- 研究背景与动机 (Background & Motivation - Why):
- 核心问题: 论文旨在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尽管通过工作实践来学习是人类获取职业技能最古老、最常见的方式,但我们却缺乏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来解释它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 问题重要性与研究空白 (Gap): 这种理论的缺失导致了几个严重后果:1) 工作场所作为学习场所的“合法性”不足,其价值常被低估;2) 从工作实践中产生的学习成果难以被清晰地认识和评估;3) 我们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组织、促进和改善这种学习。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学校化社会” (
schooled societies) 中,习惯于用学校教育的框架和术语(如正式教学、课程大纲、知识传授)来衡量一切学习,这种“学校教育话语” (discourse of schooling) 扭曲了我们对实践学习这一原生学习形式的理解。 - 切入点/创新思路: 作者的创新之处在于,他没有从当代教育理论出发,而是回归到人类学和历史学的文献中,去探寻在学校教育出现之前或之外,人们是如何学习职业技能的。通过这种“返璞归真”的方式,他试图在不受“学校教育话语”干扰的情况下,提炼出实践学习的内在核心要素。
- 核心贡献/主要发现 (Main Contribution/Findings - What):
- 主要贡献: 论文提出了一个理解“在实践情境中学习”的 foundational 理论框架,这个框架由三个核心要素构成:
实践课程(Practice Curriculum): 指学习者在实践中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活动和任务。实践教学法(Practice Pedagogies): 指在实践情境中用于增强和辅助学习的各种互动和策略。个人认识论(Personal Epistemologies): 指学习者个体在实践中指导自身学习意图、构建知识所依赖的内在认知过程和信念。
- 关键结论: 论文最深刻的发现是,实践学习本质上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动的“学习” (
learning) 过程,而不是一个由他人主导的“教学” (teaching) 过程。在历史和人类学记录中,责任更多地落在学习者身上,他们需要通过观察、模仿和参与来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指导。这一发现挑战了现代教育中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观念。
- 主要贡献: 论文提出了一个理解“在实践情境中学习”的 foundational 理论框架,这个框架由三个核心要素构成:
3. 预备知识与相关工作 (Prerequisite Knowledge & Related Work)
本部分旨在为读者铺垫理解论文所需的前置知识。
-
基础概念 (Foundational Concepts):
在实践情境中学习(Learning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practice): 指个体通过直接参与工作或其他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它强调学习与“做” (doing) 是不可分割的。学校化社会(Schooled societies): 指学校教育变得无处不在、成为社会公认的唯一合法学习途径的现代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人们倾向于认为只有在学校里发生的才叫“学习”。学校教育话语(Discourse of schooling): 指源自学校教育体系的一套观念、术语和评价标准。它通常过分强调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即能用语言说出来的知识)、教学(teaching) 的中心地位以及正式的评估方法,从而忽视了其他形式的知识和学习方式。模仿(Mimesis): 指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来进行学习的过程。论文指出这是实践学习中最基础和核心的机制之一。个人认识论(Personal epistemologies): 指个体关于“知识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取知识”的信念和内在处理方式。在本文中,它特指学习者在实践中如何主动地、有意识地去观察、思考和建构自己的理解。
-
前人工作 (Previous Works): 论文通过回顾历史和人类学文献来构建其论点。
- 古美索不达米亚: 犹太法典《塔木德》(
Talmud) 建议父亲“教儿子法律的同时,也要教他一门手艺”,这表明职业学习与家庭生活紧密相连。 - 古希腊 (Hellenic Greece): 柏拉图 (
Plato) 描述了儿子如何通过在父亲身边 playful imitation (玩耍式模仿),逐步成长为父亲的帮手 (helper) 和伙伴 (associate),最终继承家业。这个过程描绘了一个自然的、从易到难的学习路径。 - 古印度 (Ancient India): 考古发现表明,在制陶工坊遗址中发现了由儿童制作的微小而粗糙的陶器,这证明儿童从小就通过参与和模仿来学习手艺。
- 古美索不达米亚: 犹太法典《塔木德》(
-
技术演进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论文通过对比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职业观念,说明文化和社会背景如何塑造工作和学习的形态。
- 古希腊传统:
- 这是一个高度阶层化的社会,工作被分为三六九等。柏拉图将工匠 (
artisans) 和艺术家 (artists) 的体力劳动视为banausic(卑微的),不值得自由公民关注。 - 这种观念导致了对“动手” (
techne) 的贬低和对“动脑”的推崇,奠定了西方社会“脑体分离”观念的基础。
- 这是一个高度阶层化的社会,工作被分为三六九等。柏拉图将工匠 (
- 古代中国传统:
- 由于人口众多和社会需求巨大,中国很早就发展出
模块化(modular) 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例如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和景德镇的瓷器生产。 - 这塑造了一种不同于欧洲“独立工匠”的工匠形象:工匠们拥有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并以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生产。这种技能更接近现代精密制造业,而非个体手工业。
- 尽管社会同样等级森严,但对“技艺”的价值有不同的体现。道家哲学家庄子 (
Zhuangzi) 的“轮扁斫轮”寓言,通过一位老车轮匠的口,深刻地揭示了实践知识(体悟)的优越性,认为有些东西是无法言传身教的,书本上的知识只是古人留下的“糟粕” (dregs)。这直接挑战了陈述性知识的至高无上地位。
- 由于人口众多和社会需求巨大,中国很早就发展出
- 古希腊传统:
-
差异化分析 (Differentiation): 本文与主流教育研究的核心区别在于,它刻意绕开了现代教育学的理论框架,转而从历史学和人类学中寻找“原生”的证据。它不把工作场所看作是学校知识的“应用场”,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本身就能产生深刻学习的独立环境。其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将实践学习的焦点从“如何教”彻底转移到了“如何学”上。
4. 方法论 (Methodology - Core Technology & Implementation Details)
本论文是一篇理论构建型文章,其“方法论”是作者提出的用于分析和理解实践学习的概念框架。以下是对该框架的详细拆解。
-
方法原理 (Methodology Principles):
- 核心思想是,要理解实践学习,就必须将其从“学校教育话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在其自身的语境内进行分析。作者通过文献回顾,识别出构成实践学习的三个普遍性基础要素。
-
方法步骤与流程 (Steps & Procedures):
- 作者提出的概念框架包含三大支柱,它们共同解释了实践学习是如何发生和组织的。
-
实践课程(Practice Curriculum):- 定义: 学习者在职业实践中为了掌握技能而逐步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活动、任务和经验。这并非一个写在纸上的大纲,而是内嵌在工作流程中的学习路径。
- 两种形式:
- 通过生活经验自然形成: 学习者通过融入一个社群的日常生活来学习。例如,吉尔吉斯斯坦的游牧民族儿童通过参与放牧、挤奶等日常活动学会生存技能;墨西哥的接生婆在社区生活中耳濡目染地学习接生。
- 刻意安排的结构化经验: 当职业技能无法仅通过日常生活掌握时,就需要有意识地安排学习路径。例如,吉尔吉斯斯坦的铁匠、帐篷制作者、说书人和猎鹰者都需要专门的、结构化的学徒过程。
- 排序原则: 这个“课程”的排序通常遵循一些内在逻辑。
- 错误风险原则 (Principle of error risk): 学习者从犯错后果不大的任务开始,逐步过渡到高风险任务。例如,裁缝学徒先做廉价的内衣,再做昂贵的礼服;理发学徒先剪风险较低的男士头发,再剪女士头发。
- 逆向生产流程原则: 在食品加工厂,新员工从生产线的末端(包装)开始,逐步向前追溯到前端(配料),以便首先理解最终产品的标准。
- 能力构建原则: 医院里的实习医生从接诊和检查等基础工作开始,逐步承担更复杂的职责。
-
实践教学法(Practice Pedagogies):- 定义: 在实践情境中,用于辅助、丰富和增强学习者体验的各种干预、互动和策略。这些策略不一定是正式的“教学”。
- 具体形式:
- 使用
人造物(Artefacts): 例如,密克罗尼西亚的渔民使用贝壳在沙滩上摆出星图模型,以学习夜航的导航知识。这比在漆黑的海上直接学习更安全、更有效。 讲故事(Storytelling) 和口头禅(Verbalization): 墨西哥接生婆通过讲故事来传递复杂的经验;老师傅在操作时进行自言自语式的解说,帮助学徒理解不易观察到的思维过程。近身指导(Proximal guidance): 这是最经典的学徒模式,包括:脚手架(Scaffolding): 师傅提供恰到好处的临时支持,待学徒掌握后便撤去。建模(Modelling): 师傅亲自示范。教练(Coaching): 师傅在学徒练习时提供反馈和指导。
启发式方法(Heuristics) 和助记符(Mnemonics): 分享“行话”或“诀窍”,例如医生用特定病人的名字来记住某种罕见病症,或者用首字母缩写来记忆一系列相关病症。
- 使用
-
个人认识论(Personal Epistemologies):- 定义: 这是整个框架中最强调学习者主动性的部分。它指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认知能力,从实践经验中主动地建构知识。
- 核心理念: 学习的责任主要在学习者自己身上,而不是在师傅身上。 这与学校教育中“老师负责教”的模式截然相反。
- 主要机制:
模仿(Mimesis): 主动地观察 (observing) 和模仿 (imitating)。倾听(Listening): 不仅仅是听指令,更是听懂弦外之音和工作环境中的各种信息。积极参与(Actively engaging): 主动争取任务,通过“做”来学习。- 自我驱动: 学习者必须自己表现出学习的意愿,并想方设法让自己融入学习环境,从周围的一切中汲取养分。
-
数学公式与关键细节 (Mathematical Formulas & Key Details):
- 本论文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性研究,不涉及数学公式。
5. 实验设置 (Experimental Setup)
-
数据集 (Datasets):
- 本研究没有使用传统意义上的定量数据集。其“数据”来源是大量的人类学和历史学文献。作者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回顾和质性分析,来提炼和佐证自己的理论框架。
- 选择这些“数据集”的原因在于,它们记录了在“学校化社会”出现之前或之外的学习形态,能够提供一个不受现代教育观念污染的、相对纯粹的观察视角,从而揭示实践学习的本质。
-
评估指标 (Evaluation Metrics):
- 本研究为理论探讨,不涉及量化评估指标。
-
对比基线 (Baselines):
- 本文的“基线”或“参照系”是“学校教育话语” (
discourse of schooling)。作者通过批判这一主流话语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陈述性知识、以教为中心),来凸显其所提出的新框架的独特性和必要性。
- 本文的“基线”或“参照系”是“学校教育话语” (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Results & Analysis)
-
核心结果分析 (Core Results Analysis):
- 本文的“结果”并非数据,而是其构建的理论框架本身。主要发现可以总结如下:
- 实践学习是高度结构化的: 它并非杂乱无章或偶然发生。
实践课程的存在表明,学习过程遵循着一套内在的、由实践本身逻辑决定的有序路径。 - 实践学习是可以被辅助的:
实践教学法的存在表明,尽管不依赖正式教学,但实践学习可以通过各种巧妙的策略和互动得到极大的增强和丰富。 - 学习者是实践学习的核心驱动力:
个人认识论的中心地位是本文最颠覆性的发现。它强调,在实践情境中,学习的发生最终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观察力、模仿意愿和知识建构能力。从“教”到“学”的视角转换是理解实践学习的关键。
- 实践学习是高度结构化的: 它并非杂乱无章或偶然发生。
- 与“学校教育”对比的优势: 这个框架揭示了实践学习能够培养许多学校教育难以触及的能力,例如
内隐知识(tacit knowledge)、感官能力(sensory capacities)、触觉能力(haptic qualities) 以及与职业认同相关的性情(dispositions)。这些能力正如庄子寓言中的车轮匠所言,是“口不能言”、“无法传授”的,只能在实践中“心手相应”地体悟。
- 本文的“结果”并非数据,而是其构建的理论框架本身。主要发现可以总结如下:
-
消融实验/参数分析 (Ablation Studies / Parameter Analysis):
- 本论文为理论研究,无此部分。
7. 总结与思考 (Conclusion & Personal Thoughts)
-
结论总结 (Conclusion Summary):
- 论文有力地论证了“在实践情境中学习”是人类最重要、最持久的职业学习方式。
- 由于长期被“学校教育话语”所遮蔽和误解,这种学习方式的价值和机制未能得到充分认识。
- 作者提出了一个由
实践课程、实践教学法和个人认识论构成的三元框架,为系统地理解实践学习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 该框架的核心洞见在于:实践学习是一个由学习者主动驱动的过程。
- 最后,作者呼吁,为了使实践学习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或许需要建立一门**“实践学习科学” (a science of learning through practice)**,以抗衡根深蒂固的教育话语霸权。
-
局限性与未来工作 (Limitations & Future Work):
- 局限性: 本文提出的框架主要基于对历史和人类学二手文献的解读,具有理论性和推测性。它本身并未提供在当代工作场所进行实证检验的数据。此外,作者为了批判“学校话语”,却仍借用了
课程(curriculum) 和教学法(pedagogies) 等术语,这本身也体现了摆脱该话语的难度。 - 未来工作: 论文本身就是一个对未来研究的宏大呼吁。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1) 将此三元框架应用于当代不同行业的工作场所,进行实证研究,检验其有效性和适用性;2) 开发具体的工具和方法,帮助组织和个人更好地识别、设计和评估
实践课程与实践教学法;3) 深入探索学习者的个人认识论如何影响其在实践中的学习效果,以及如何培养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能力。
- 局限性: 本文提出的框架主要基于对历史和人类学二手文献的解读,具有理论性和推测性。它本身并未提供在当代工作场所进行实证检验的数据。此外,作者为了批判“学校话语”,却仍借用了
-
个人启发与批判 (Personal Insights & Critique):
- 启发:
- 视角的颠覆: 这篇论文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工作和生活中的“非正式学习”。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学习无处不在,工作场所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充满学习机会的“学校”,只是它的“课程”和“教学法”与传统学校不同。
- 对“教”与“学”的反思: “学习的责任在学习者”这一观点,对于教育者和管理者都具有深刻意义。它意味着我们应该从“如何教得更好”转向“如何创造一个能让学习者主动去学的环境”。营造支持性的文化、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鼓励观察和模仿,可能比设计完美的培训课程更重要。
- 知识观的拓宽: 论文有力地捍卫了实践知识、内隐知识和身体知识的价值,挑战了长期以来对
陈述性知识的过度崇拜。这对于评估人才和设计职业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 批判:
- 术语的矛盾: 如前所述,论文在批判“学校教育话语”的同时,又无法完全摆脱其术语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论点的彻底性。或许,创造一套全新的术语会更具革命性,但也会增加理解的门槛。
- 理想化的风险: 论文描绘的学徒制和实践学习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在现代快节奏、高流动性的工作环境中,师傅是否还有意愿和时间去隐性地指导?学徒是否有足够稳定的环境去长期观察和模仿?这些都是将历史模型应用于当代的挑战。
- 对“科学”的呼吁: 结尾处呼吁建立一门“实践学习科学”,听起来有些矛盾。因为论文的核心论点之一是反对用僵化的、可测量的标准去框定多样化的实践学习。追求“科学化”本身可能又会陷入另一种形式的“话语霸权”,这需要警惕。
- 启发:
相似论文推荐
基于向量语义检索推荐的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