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Paper
论文状态:已完成

Open X-Embodiment: Robotic Learning Datasets and RT-X Models

发表:2023/10/13
原文链接PDF 下载
价格:0.10
价格:0.10
已有 6 人读过
本分析由 AI 生成,可能不完全准确,请以原文为准。

TL;DR 精炼摘要

本文整合了来自21个机构、22种机器人及527项技能的大规模标准化数据集,提出高容量RT-X模型训练通用跨体态策略。实验证明RT-X通过跨机器人经验正向迁移,有效提升多机器人任务泛化能力,推动机器人学习向规模化通用化发展。

摘要

Large, high-capacity models trained on diverse datasets have shown remarkable successes on efficiently tackling downstream applications. In domains from NLP to Computer Vision, this has led to a consolidation of pretrained models, with general pretrained backbones serving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many applications. Can such a consolidation happen in robotics? Conventionally, robotic learning methods train a separate model for every application, every robot, and even every environment. Can we instead train generalist X-robot policy that can be adapted efficiently to new robots, tasks, and environments? In this paper, we provide datasets in standardized data formats and models to make it possible to explore this possi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robotic manipulation, alongsid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at provide an example of effective X-robot policies. We assemble a dataset from 22 different robots collected through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21 institutions, demonstrating 527 skills (160266 tasks). We show that a high-capacity model trained on this data, which we call RT-X, exhibits positive transfer and improves the capabilities of multiple robots by leveraging experience from other platforms. More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project website https://robotics-transformer-x.github.io.

思维导图

论文精读

中文精读

1. 论文基本信息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 标题 (Title): Open X-Embodiment: Robotic Learning Datasets and RT-X Models (开放式跨体态机器人学习:数据集与RT-X模型)
  • 作者 (Authors): Open X-Embodiment Collaboration (开放式跨体态协作组)。这是一项大规模的合作研究,由来自21个不同机构(包括Google、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内基梅隆大学等)的众多研究人员共同完成,彰显了该工作的社区驱动性质。
  • 发表期刊/会议 (Journal/Conference): 预印本 (Preprint)。论文的主要来源是 arXiv,这是一个开放获取的学术论文预印本平台。虽然文中引用的一些基础模型(如RT-1)已在顶级机器人学会议 RSS 上发表,但这篇整合性的工作以预印本形式发布,以便快速、广泛地传播其数据集和成果。
  • 发表年份 (Publication Year): 2023
  • 摘要 (Abstract): 论文摘要指出,在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计算机视觉(CV)领域,基于大规模、多样化数据集训练的高容量模型已成为构建下游应用的标准起点。作者提出疑问:这种模式能否在机器人学领域复制?传统上,机器人学习为每个应用、每台机器人、甚至每个环境都训练一个专用模型。本文旨在探索训练一个“通用跨机器人策略”(generalist X-robot policy)的可能性,该策略能够高效地适应新的机器人、任务和环境。为实现此目标,论文做出了两项核心贡献:1)汇集并发布了一个包含来自22种不同机器人、527项技能的大规模数据集,并将其标准化;2)基于此数据集训练了一个名为 RT-X 的高容量模型,并实验证明该模型通过利用来自其他机器人平台的经验,表现出正向迁移 (positive transfer),提升了多种机器人的能力。
  • 原文链接 (Source Link):

2. 整体概括 (Executive Summary)

  • 研究背景与动机 (Background & Motivation - Why):

    • 核心问题: 机器人学习领域长期受困于“数据孤岛”和“模型碎片化”问题。与NLP和CV领域可以利用海量互联网数据训练通用基础模型(如GPT、CLIP)不同,机器人学习通常为每一个特定的机器人、任务和环境单独收集数据、训练模型。这导致模型泛化能力差,研发效率低下,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 重要性与挑战: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阻碍了机器人智能的通用化和规模化发展。现有研究的**空白 (Gap)**在于,缺乏一个足够庞大、多样化、涵盖多种机器人形态(即“体态”,Embodiment)的标准化数据集,也缺乏能够有效利用这种异构数据的模型和实践验证。单个实验室的数据集在规模和多样性上都远远不足以支撑通用模型的训练。
    • 切入点/创新思路: 本文的思路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它认为,虽然单个机器人数据集很“窄”,但将全球多个研究机构的机器人数据集联合起来,就能形成一个足够“宽”和“深”的数据池。基于此,论文的切入点是:1) 建立这样一个联合数据集;2) 验证在这样异构的数据上训练一个统一的大模型,是否能让不同机器人相互“学习”,从而提升各自的性能。
  • 核心贡献/主要发现 (Main Contribution/Findings - What):

    • 主要贡献:

      1. 发布开放式跨体态数据集 (Open X-Embodiment Dataset): 这是本文最核心的贡献之一。研究团队联合了21家机构,汇集了来自22种不同机器人形态的60个现有数据集,总计超过100万条机器人操作轨迹,并将其处理成统一的 RLDS 格式,极大地便利了社区的研究。
      2. 提出并验证 RT-X 模型: 提出了 RT-X 模型(基于 RT-1RT-2 架构),并首次在大规模真实机器人数据上系统性地验证了跨体态学习 (X-embodiment learning) 的有效性。
      3. 提供预训练模型和工具: 开源了训练好的 RT-X 模型检查点和数据处理工具,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高起点的基础。
    • 关键发现:

      1. 正向迁移是真实存在的: 在包含多种机器人的大规模异构数据上进行联合训练,确实能显著提升单个机器人在其自身任务上的性能。对于数据量较少的任务,RT-1-X 的平均成功率比原始方法高出50%。
      2. 模型容量至关重要: 对于数据丰富的任务,需要更大容量的模型(如550亿参数的 RT-2-X)才能从跨体态数据中获益,而较小的模型(如3500万参数的 RT-1-X)可能会出现欠拟合。
      3. 涌现新技能 (Emergent Skills): RT-2-X 模型能够将在一个机器人平台(WidowX)上学到的技能,成功迁移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机器人平台(Google Robot)上执行,即使这些技能在后者的训练数据中从未出现过。这有力地证明了跨机器人技能迁移的可行性。

3. 预备知识与相关工作 (Prerequisite Knowledge & Related Work)

  • 基础概念 (Foundational Concepts):

    • 跨体态训练 (X-embodiment training): 这是理解本文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使用来自多种不同物理形态的机器人(例如,不同品牌、不同自由度、不同夹爪的机械臂,甚至是足式机器人)的数据来训练一个单一的、共享的策略模型。目标是让模型学会一种通用的“机器人行为”知识,而不仅仅是适应某一种特定的“身体”。
    • 正向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在机器学习中,迁移学习指将在一个任务(源任务)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另一个不同但相关的任务(目标任务)。正向迁移意味着源任务的知识有助于提升目标任务的性能。在本文中,即指从其他机器人平台学到的经验,提升了当前机器人平台的性能。
    • Transformer: 一种基于自注意力机制 (self-attention mechanism) 的深度学习模型,最初在NLP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它非常擅长处理序列数据,能够捕捉序列中元素之间的长距离依赖关系。在机器人学中,它可以将一系列历史图像观测和语言指令作为输入序列,来预测未来的动作序列。
    • 视觉语言模型 (Vision-Language Models, VLMs): 这是一类在海量“图像-文本”对上进行预训练的大模型。它们能够理解图像内容与自然语言描述之间的深刻关联。例如,给定一张图片,VLM可以生成详细的描述;给定一段描述,V.LM可以判断其与图片是否匹配。RT-2 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这类模型的能力迁移到机器人控制上。
    • 模仿学习 (Imitation Learning): 一种机器人学习范式,让机器人通过“模仿”专家(如人类遥操作员)的演示数据来学习策略,而不是通过试错(如强化学习)。本文使用的数据集大多是模仿学习所需的演示数据。
  • 前人工作 (Previous Works):

    • 跨体态迁移: 之前的研究已经探索过机器人间的迁移,但通常依赖于专门设计的机制来解决“体态差异”问题,例如:定义共享的动作空间、引入特定的表征学习目标、或根据机器人信息动态调整策略。
    • 大规模机器人数据集: 之前已有如 RoboNet 这样汇集了多个机器人数据的项目,但本文的 Open X-Embodiment (OXE) 数据集在机器人种类、任务数量和总体规模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 语言条件下的机器人学习: 将自然语言指令作为策略模型的输入,让机器人能够听懂命令并执行任务,已是一个热门研究方向。本文沿用了这一范式,并将其与大规模跨体态学习相结合。
  • 技术演进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机器人学习正从“为每个任务训练一个小模型”的时代,向“用一个大模型解决许多任务”的时代演进。这一趋势深受NLP和CV领域发展的影响。早期的工作侧重于单一任务或单一机器人,之后发展到多任务学习,再到如今本文所倡导的多任务、多机器人、多环境的“跨体态”学习,模型架构也从传统的CNN/RNN演进到更强大的 TransformerVLM

  • 差异化分析 (Differentiation): 与以往的跨体态迁移工作相比,本文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方法的简洁性。它没有设计复杂的模块来显式地弥合不同机器人之间的差异。相反,它采取了一种“暴力美学”的方式:将所有异构数据(仅经过粗略对齐)直接喂给一个足够大的 TransformerVLM 模型,并发现模型自身就能学会处理这些差异,并实现正向迁移。 这种方法依赖于模型的强大容量和数据的极大多样性,而非精巧的算法设计。

4. 方法论 (Methodology - Core Technology & Implementation Details)

本部分详细拆解 RT-X 模型的设计。

  • 方法原理 (Methodology Principles): RT-X 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具有足够容量的神经网络模型,在接触到足够多样的、来自不同机器人的数据后,能够自主学习到一个隐含的、通用的机器人控制知识。它不再是为某个特定机器人编码指令,而是学习一种更抽象的“视觉-语言-动作”的映射关系。模型通过观察不同机器人在相似指令下产生的不同视觉变化,隐式地理解了不同“身体”的物理特性,从而实现了跨体态的泛化。

  • 方法步骤与流程 (Steps & Procedures):

    1. 数据格式统一化 (Data format consolidation): 这是实现跨体态训练的前提。

      • 挑战: 不同机器人的观测空间(如相机位置、分辨率)和动作空间(如控制方式是位置控制还是速度控制、坐标系定义)千差万别。
      • 解决方案 (粗对齐):
        • 观测: 从每个数据集中选取一个主视角 (canonical camera view) 的图像,并将其统一缩放到标准分辨率。
        • 动作: 将所有机器人的原始动作指令,统一转换为一个7自由度 (7-DoF) 的末端执行器 (end-effector) 动作向量,即 (x, y, z, roll, pitch, yaw, gripper)。这个向量可以代表绝对位置、相对位置增量或速度,具体含义取决于原始数据集的控制方式。
        • 归一化: 每个数据集的动作值在合并前会进行各自的归一化。这意味着,模型输出的同一个动作值,在反归一化后,对于不同机器人会产生不同的物理运动。
      • 关键点: 这种对齐是粗糙的 (coarsely aligned)。例如,不同机器人的相机位姿和坐标系并未严格对齐。模型需要自己从数据中学会适应这些差异。
    2. 策略模型架构 (Policy architectures): 论文评估了两种基于 Transformer 的架构。

      该图像是一个示意图,展示了RT-X模型架构的两种版本:RT-1-X和RT-2-X。图中包含输入的指令和图像,经过不同特征提取器(FiLM EfficientNet或ViT),再通过Transformer或大语言模型处理,最终输出离散动作指令,分别对应不同机器人的抓取任务。 该图像是一个示意图,展示了RT-X模型架构的两种版本:RT-1-X和RT-2-X。图中包含输入的指令和图像,经过不同特征提取器(FiLM EfficientNet或ViT),再通过Transformer或大语言模型处理,最终输出离散动作指令,分别对应不同机器人的抓取任务。

      • RT-1-X:

        • 模型结构: 这是一个包含3500万参数的 Transformer 模型,专为机器人控制设计。
        • 输入处理:
          • 图像: 使用在 ImageNet 上预训练的 EfficientNet 提取特征。
          • 语言: 使用 Universal Sentence Encoder (USE) 将指令编码为向量。
        • 特征融合: 使用 FiLM (Feature-wise Linear Modulation) 层将语言特征“注入”到视觉特征中,实现多模态信息的融合。
        • 输出: 经过一个仅解码器的 Transformer,模型输出被离散化 (tokenized) 的动作。动作的7个维度加上1个终止维度,每个维度被划分为256个“桶”(bins),模型预测每个维度属于哪个桶。
      • RT-2-X:

        • 模型结构: 这是一个基于大规模视觉-语言-动作模型 (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s, VLAs) 的架构,使用了高达550亿参数的 PaLI-X 模型作为骨干。
        • 核心思想: 将机器人控制问题重新定义为一个语言模型任务
        • 动作表示: 离散化的动作(如上所述的8个维度的256个桶)被表示为一串文本词元 (text tokens)。例如,一个动作 (dim1=1,dim2=128,...)(dim1=1, dim2=128, ...) 会被转换成字符串 "1 128 91 241 5 101 127"
        • 训练: 通过在机器人数据上共同微调 (co-fine-tuning) 一个预训练好的 VLM,使其学会根据输入的图像和语言指令,生成对应的动作“文本”。
        • 优势: 这种方法能够直接利用 VLM 从海量互联网数据中学到的通用视觉和语言知识,从而获得强大的泛化能力。
    3. 训练与推理 (Training and inference details):

      • 训练目标: 两种模型都使用标准的分类交叉熵损失 (categorical cross-entropy loss) 进行训练,目标是预测正确的动作“词元”。
      • 数据混合: RT-1-X 仅在汇集的机器人数据上训练。RT-2-X 则在原始的 VLM 预训练数据和机器人数据之间以约1:1的比例进行共同微调,以防止模型忘记其通用的知识。
      • 推理: 在实际部署时,模型以机器人所需的频率(3-10Hz)运行,RT-1 在本地运行,而庞大的 RT-2 则部署在云端并通过网络查询。
  • 数学公式与关键细节: 论文的核心方法论偏向于系统设计和实验验证,并未引入新的复杂数学公式。其主要的数学基础是 Transformer 架构和标准的监督学习损失函数。

    • 损失函数 (Loss Function): 模型的训练目标是最大化给定观测 oto_t 和任务指令 gg 时,预测专家动作 ata_t 的对数似然。这通常通过分类交叉熵损失实现: L(θ)=t=1Td=1Dlogpθ(atdo1,...,ot,g) \mathcal{L}(\theta) = -\sum_{t=1}^{T} \sum_{d=1}^{D} \log p_\theta(a_t^d | o_1, ..., o_t, g)
    • 符号解释 (Symbol Explanation):
      • θ\theta: 模型(如RT-X)的参数。
      • TT: 一条轨迹的长度。
      • DD: 动作空间的维度(在本文中为8,包括7个运动维度和1个终止维度)。
      • atda_t^d: 在时间步 tt 的第 dd 个动作维度的专家(演示)动作值(离散化后的)。
      • oto_t: 在时间步 tt 的观测(通常是图像)。
      • gg: 任务的自然语言指令。
      • pθ()p_\theta(\cdot): 模型预测的概率分布。

5. 实验设置 (Experimental Setup)

  • 数据集 (Datasets):

    • 训练数据集: 实验中使用的 RT-X 模型是在一个包含9种机械臂的数据子集上训练的,这些数据来自 RT-1QT-OptBridgeJaco Play 等多个知名数据集。

    • 完整数据集 (Open X-Embodiment Dataset): 论文发布的完整数据集则更为庞大,涵盖22种机器人形态,超过100万条轨迹。

    • 数据多样性分析 (见图2):

      该图像是多组柱状图和饼图的组合图,展示了机器人数据集的组成情况,包括(a)每种机器人体现的数据集数量,(b)每种体现的场景比例,(c)每种体现的轨迹比例,(d)常见的技能数据集频率,以及(e)常见对象类别与频率分布。 该图像是多组柱状图和饼图的组合图,展示了机器人数据集的组成情况,包括(a)每种机器人体现的数据集数量,(b)每种体现的场景比例,(c)每种体现的轨迹比例,(d)常见的技能数据集频率,以及(e)常见对象类别与频率分布。

    • 选择原因: 选择这些多样化的数据集是为了构建一个足够异构的环境,以严格测试跨体态学习的假设。数据集涵盖了不同的机器人、环境、物体和任务,是验证模型泛化能力的理想试验场。

  • 评估指标 (Evaluation Metrics):

    • 成功率 (Success Rate):
      1. 概念定义 (Conceptual Definition): 该指标直接衡量机器人在给定任务指令下的最终表现。它量化了在所有尝试中,机器人成功完成任务的试验次数所占的百分比。这是一个以任务为导向、直观且易于理解的性能评估标准,是评估机器人策略有效性的黄金标准。
      2. 数学公式 (Mathematical Formula): Success Rate=Number of Successful TrialsTotal Number of Trials×100% \text{Success Rate} = \frac{\text{Number of Successful Trials}}{\text{Total Number of Trials}} \times 100\%
      3. 符号解释 (Symbol Explanation):
        • Number of Successful Trials: 机器人完全按照指令要求完成任务的试验次数。
        • Total Number of Trials: 为评估某个任务而进行的总试验次数。
  • 对比基线 (Baselines):

    • Original Method (原始方法): 指每个独立数据集的发布者所使用的、专门为该数据集和机器人优化的原始模型。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基线,因为它代表了在该特定领域内的“最佳实践”。
    • RT-1 (单数据集训练):RT-1 模型在单个目标评估数据集上进行训练。这个基线用于剥离模型架构带来的优势,从而孤立地衡量跨体态数据本身带来的增益。如果 RT-1-X 优于这个基线,则证明跨体态训练确实有效。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Results & Analysis)

  • 核心结果分析 (Core Results Analysis):

    • 在小规模数据集上的表现 (见图4):

      Fig. 4: RT-1-X mean success rate is \(5 0 \\%\) higher than that of either the Original Method or RT-1. RT-1 and RT-1-X have the same network pysial locatorl robot evaluation, nd herobot pictuendicatehe… 该图像是柱状图,展示了不同机器人平台和数据集上多种方法的成功率对比。图中RT-1-X模型在多个任务(厨房操作、布线、门开启等)及总体平均成功率上明显优于其他方法,提升幅度最高达50%。

      • 发现: RT-1-X 在5个小规模数据集中的4个上,性能显著超越了Original Method和单数据集训练的RT-1。例如,在 Kitchen ManipulationCable Routing 任务上,成功率提升巨大。
      • 分析: 这有力地证明了正向迁移的存在。当目标任务数据量有限时,从其他机器人(特别是数据量大的机器人)学到的通用知识能够极大地补充和增强当前模型的性能。
    • 在(转录的)大规模数据集上的表现 (见表 I): 以下是 Table I 的转录数据:

      评估设置 Bridge Bridge RT-1 paper 6 skills
      评估地点/机器人 IRIS (Stanford) WidowX RAIL Lab (UCB) WidowX Google Robotic Lab Google Robot
      Original Method LCBC [95] (13%) LCBC [95] (13%) N/A
      RT-1 40% 30% 92%
      RT-1-X 27% 27% 73%
      RT-2-X (55B) 50% 30% 91%
      • 发现:BridgeRT-1 这两个大规模数据集上,较小的 RT-1-X (35M) 性能反而低于仅在各自数据上训练的 RT-1。然而,容量更大的 RT-2-X (55B) 却能取得与 RT-1 相当甚至更好的性能(在Bridge上达到50%)。
      • 分析: 这揭示了模型容量的关键作用。当面对海量异构数据时,小模型(RT-1-X)会欠拟合 (underfitting),无法有效吸收和整合如此多样化的信息,导致性能下降。只有足够大的模型(RT-2-X)才有能力消化这些数据并实现性能提升。
  • 消融实验/参数分析 (Ablation Studies / Parameter Analysis): 这部分主要分析 RT-2-X 模型的泛化能力和不同设计选择的影响。

    • 跨机器人技能迁移 (Emergent Skills, 见表 II):

      Fig. 5: To assess transfer between embodiments, we evaluate the RT-2-X model on out-of-distribution skills. These skills are in the Bridge dataset, but not in the Google Robot dataset (the embodiment… 该图像是图表,展示了不同动作类型对物体操作路径的影响,包含(a)绝对运动,(b)物体相对运动,以及(c)介词如何改变行为的示意,通过实物和箭头标示移动轨迹,直观展示机器人不同指令下的操作差异。

      以下是 Table II 的转录数据:

      Row 模型 大小 历史长度 数据集 联合训练 初始权重 涌现技能评估 RT-2 泛化评估
      (1) RT-2 55B none Google Robot action Yes Web-pretrained 27.3% 62%
      (2) RT-2-X 55B none Robotics data Yes Web-pretrained 75.8% 61%
      (3) RT-2-X 55B none Robotics data except Bridge Yes Web-pretrained 42.8% 54%
      (4) RT-2-X 5B 2 Robotics data Yes Web-pretrained 44.4% 52%
      (5) RT-2-X 5B none Robotics data Yes Web-pretrained 14.5% 3%%
      (6) RT-2-X 5B 2 Robotics data No From scratch 0% 1%
      (7) RT-2-X 5B 2 Robotics data No Web-pretrained 48.7% 47%
      • 核心发现: 对比 (1) 和 (2),RT-2-X 在“涌现技能评估”上的表现(75.8%)是原始 RT-2(27.3%)的近三倍。这些技能(如上图5所示)只在 Bridge 数据集(WidowX机器人)中存在,而评估是在 Google Robot 上进行的。这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模型学到了在训练数据中从未见过的、跨机器人平台的技能。
      • 消融分析: 对比 (2) 和 (3),当从 RT-2-X 的训练数据中移除 Bridge 数据集后,涌现技能的性能从75.8%骤降至42.8%,这证实了性能的提升确实来源于从 Bridge 数据集中的迁移学习。
    • 关键超参数分析 (见表 II):

      • 模型大小: 对比 (2) 和 (4),550亿参数的模型在涌现技能上的表现(75.8%)远超50亿参数的模型(44.4%),再次说明模型容量是实现高水平跨体态迁移的关键
      • 网络预训练: 对比 (4) 和 (6),使用网络数据预训练的 RT-2-X 模型(44.4%)与从零开始训练的模型(0%)有天壤之别。这表明来自互联网的通用视觉语言知识是机器人实现泛化的基石
      • 图像历史: 对比 (4) 和 (5),对于较小的5B模型,加入2帧历史图像能显著提升性能(从14.5%到44.4%),说明历史信息有助于模型理解动态过程。

7. 总结与思考 (Conclusion & Personal Thoughts)

  • 结论总结 (Conclusion Summary): 论文成功地构建并发布了迄今为止最大、最多样的跨体态机器人操作数据集 Open X-Embodiment。通过在该数据集上训练高容量的 Transformer 模型 RT-X,论文令人信服地证明了:

    1. 大规模跨体态学习是可行且有效的,能够带来显著的正向迁移
    2. 联合训练可以提升机器人的泛化能力,甚至使其涌现出训练数据中没有的新技能
    3. 模型容量网络尺度的预训练是释放跨体态学习潜力的两个关键要素。 这项工作为机器人学习领域开辟了一条通往“通用基础模型”的道路,并为社区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模型资源。
  • 局限性与未来工作 (Limitations & Future Work):

    • 体态覆盖范围有限: 当前的数据集主要集中在机械臂上,没有涵盖差异极大的机器人形态,如足式机器人或无人机。
    • 对新机器人的泛化: 实验主要验证了在已有机器人上提升性能,但没有测试模型能否“零样本”或“少样本”地泛化到一个全新的、从未见过的机器人上。
    • 迁移条件的未知性: 论文展示了正向迁移的发生,但没有深入探讨其发生的充要条件。例如,机器人之间需要多大的相似性才能保证正向迁移?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负向迁移?这些都是重要的开放问题。
  • 个人启发与批判 (Personal Insights & Critique):

    • 启发: 这篇论文是机器人学习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它最重要的启发在于,证明了困扰机器人领域已久的数据稀疏性和泛化难题,可以通过大规模协作和数据共享来缓解。它将领域的焦点从设计精巧但适用范围狭窄的算法,转向了构建和利用大规模、多样化数据和模型。这预示着机器人学可能正在迎来自己的“GPT-3时刻”,即由大数据和超大模型驱动的范式转型。
    • 批判与思考:
      • “粗对齐”的魔法: 论文中“粗糙对齐”的动作和观测空间竟然能工作得如此之好,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这暗示了模型强大的隐式学习能力:它并非依赖于一个精确的、统一的坐标系,而是通过观察在不同视角下、不同机器人执行相似指令所产生的视觉变化,自主学会了理解每个机器人的“身体”是如何与世界互动的。这种“具身智能”的涌现是该方法最迷人的地方,但其背后的机理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 潜在风险: 虽然RT-X表现强大,但其“黑箱”特性也带来了安全和可解释性的挑战。当模型在现实世界中做出一个意料之外的“涌现”行为时,我们很难追溯其原因。在将这类模型部署到关键应用之前,必须建立更完善的评估和保障机制。
      • 未来的方向: 下一步的关键是研究如何高效地将RT-X这样的基础模型微调到全新的机器人和任务上,特别是使用极少量的数据。这将是衡量其是否真正成为“通用机器人基础模型”的最终标准。

相似论文推荐

基于向量语义检索推荐的相关论文。

暂时没有找到相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