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Paper
论文状态:已完成

‘Hardworking, determined and happy’: first-year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of success

原文链接
价格:0.10
已有 4 人读过
本分析由 AI 生成,可能不完全准确,请以原文为准。

TL;DR 精炼摘要

本研究通过探究大一新生对“成功”的多维度理解与体验,弥补了传统机构化指标的不足。作者对澳大利亚一所大学的新生进行每周访谈,并利用学生参与度概念框架分析数据。研究发现,学生眼中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成绩等外部标准,更与他们的行为投入、幸福感及满意度息息相关。这种积极的成功感知能显著增强学生的正向情绪、自我效能感和课程归属感,为高等教育机构制定更全面的学生支持策略提供了新视角。

摘要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ISSN: 0729-4360 (Print) 1469-8366 (Online) Journal homepage: www.tandfonline.com/journals/cher20 ‘Hardworking, determined and happy’: first- year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of success Catherine Picton, Ella R. Kahu & Karen Nelson To cite this article: Catherine Picton, Ella R. Kahu & Karen Nelson (2018) ‘Hardworking, determined and happy’: first-year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of succes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37:6, 1260-1273, DOI: 10.1080/07294360.2018.1478803 To link to this article: https://doi.org/10.1080/07294360.2018.1478803 Published online: 30 May 2018. Submit your article to this journal Article views: 5008 View related articles View Crossmark data Citing articles: 25 View citing articles Full Terms & Conditions of access and use can be found at https://www.tandfonline.com/action/journalInformation?journalCode=cher20

思维导图

论文精读

中文精读

1. 论文基本信息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 标题 (Title): ‘Hardworking, determined and happy’: first-year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of success (“勤奋、坚定和快乐”:大一新生对成功的理解与体验)
  • 作者 (Authors): Catherine Picton, Ella R. Kahu & Karen Nelson.
    • Catherine Picton 和 Karen Nelson 隶属于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 (University of the Sunshine Coast, Australia)。
    • Ella R. Kahu 隶属于新西兰梅西大学 (Massey University, New Zealand)。
    • 这些作者是学生参与和第一年体验领域的知名研究者。
  • 发表期刊/会议 (Journal/Conferenc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这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一份享有良好声誉的国际同行评审期刊。
  • 发表年份 (Publication Year): 2018
  • 摘要 (Abstract): 尽管所有人都认同学生在高等教育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性,但对于“成功的学生”意味着什么,共识却较少。学生的成功通常通过成绩、学生留存率和学位完成率等由院校发布的指标来衡量。近年来,虽然出现了更广泛的定义,但这些定义并未包含学生自身对成功的看法。本研究通过探索大一新生如何谈论他们的成功,填补了这一空白。研究数据来源于对一所澳大利亚地方性大学学生的每周访谈,并通过一个学生参与度的概念框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成功与学生参与度以及学生体验的其他维度密不可分。正如预期,学生通过成绩和反馈等外部制度性指标来评估自己的成功。此外,他们的行为参与被视为一种更直接的成功衡量标准,而幸福感和满意度对于一些学生感受成功是必不可少的。对成功的感知会给学生带来重要的积极影响,如增强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和课程归属感。对这些学生而言,成功是多维度的。这些发现为分阶段支持大一新生成功提供了建议。然而,学生体验是复杂和多方面的,需要对可能以其他方式定义和体验成功的不同学生群体进行进一步研究。
  • 原文链接 (Source Link): /files/papers/68e2f4f713faedd96e42f8f3/paper.pdf (已发表的正式期刊文章)

2. 整体概括 (Executive Summary)

  • 研究背景与动机 (Background & Motivation - Why):
    • 核心问题: 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生成功”的定义和衡量标准是什么?
    • 重要性与空白 (Gap): 当前对“学生成功”的定义主要由教育机构主导,过分依赖于可量化的外部指标,如成绩 (grades)、留存率 (retention) 和毕业率 (completion)。这种视角是片面的,它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感受和体验,也未能捕捉到成功的即时性和过程性。以往的研究中,学生的“声音” (student voice) 严重缺失。因此,研究的核心动机是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重新理解和定义“成功”。
    • 切入点: 本文通过对大一新生进行长期的、深度的访谈,直接探究他们如何理解、衡量和体验成功,旨在为“学生成功”这一概念增添更丰富、更人性化的维度。
  • 核心贡献/主要发现 (Main Contribution/Findings - What):
    • 主要贡献: 本文最核心的贡献是证实了学生对“成功”的理解是多维度的 (multiple dimensions),远不止是获得好成绩。它将制度性指标、个人行为和心理感受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更全面的成功图景。
    • 关键发现:
      1. 成功是复合概念: 学生的成功体验融合了外部指标(如成绩和教师反馈)、即时行为(如时间管理、按时完成任务)和内在感受(如快乐、满意度、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
      2. 行为参与既是过程也是成功本身: 与一些理论认为学生参与只是“通往成功的途径”不同,本研究发现,学生们将有效的学习行为(如努力学习、按时出勤、积极参与)本身就视为一种即时的成功体验
      3. 成功促进正向循环: 感知到的成功(无论是来自好成绩还是良好的学习行为)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如自豪、满意)、提升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和课程归属感 (course belonging),这些积极的心理状态又会反过来促进他们进一步的参与和投入,形成一个“成功的正向循环”

3. 预备知识与相关工作 (Prerequisite Knowledge & Related Work)

  • 基础概念 (Foundational Concepts):

    • 学生成功 (Student Success): 传统上指学生在学术上的成就,通常由大学通过客观指标来衡量,如平均绩点 (GPA)学生留存率 (Student Retention)(即学生没有退学,继续学习的比率)和学位完成率 (Qualification Completion)。本文挑战了这一定义的局限性。
    • 学生参与 (Student Engagement): 指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投入到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的程度和质量。它不仅是学生成功的关键预测指标,在本研究中,它也被学生视为成功本身的一个维度。
    • 第一年体验 (First-Year Experience): 指学生进入大学第一年的经历。这一时期被认为是学生融入大学、培养学习习惯和决定是否继续学业的关键过渡期,因此是研究学生成功的重要阶段。
    • 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指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的信念。在本文中,获得成功感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 归属感 (Belonging): 指学生感觉自己是大学社群(尤其是所在课程或专业)中被接纳和有价值的一员。本文发现,学术上的成功能增强学生的课程归属感。
  • 前人工作 (Previous Works):

    • 主流观点 (York et al., 2015): 对学生成功的定义主要集中在学术成就、留存率和毕业率上。这是本文批判和试图超越的“制度性视角”。
    • 拓宽定义的尝试 (Kuh et al., 2006): 提出了一个更广泛的定义,将参与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满意度等也纳入成功的范畴。但 York 等人后来质疑,参与是导致成功的“中介变量”,而非成功本身。本文通过学生的声音回应了这一辩论。
    • “茁壮成长”理论 (Schreiner, 2010): 提出了茁壮成长 (thriving)的概念,认为成功的学生不仅学业优秀,还在心理健康和社群融入方面表现出色。这与本文发现的“快乐”等情感维度相呼应。
    • 学生视角的初步探索 (Naylor, 2017; Hannon et al., 2017): 少数研究开始关注学生自身的看法,发现学生认为归属感快乐也是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本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 技术演进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本文所处的理论脉络,是从宏观、客观的制度性指标(如毕业率)向微观、主观的学生体验(如参与度、情感、归属感)的演进。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纵向定性研究 (longitudinal qualitative study),即在长时间内反复访谈同一批参与者——也反映了研究范式从大规模、一次性的定量调查,转向更深入、更关注过程的定性探索。

  • 差异化分析 (Differentiation): 与之前大多数研究(无论是制度性视角还是理论探讨)相比,本文的核心创新在于:

    1. 研究方法的深度: 采用每周访谈的纵向设计,能够捕捉到学生对成功看法的动态变化和细微感受,这是横断面研究或问卷调查无法比拟的。
    2. 研究视角的根本转变: 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将他们的主观叙述作为一手数据,而不是用预设的框架去验证。这使得研究结论更贴近学生的真实体验。
    3. 对核心辩题的回应: 直接回应了“学生参与是成功的一部分还是通往成功的途径”这一学术辩论,并用学生的证据表明,两者皆是

4. 方法论 (Methodology - Core Technology & Implementation Details)

  • 方法原理 (Methodology Principles):

    •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 (qualitative study)方法,旨在深入理解和诠释现象的意义,而非进行量化测量和统计推断。
    • 其核心思想是,要理解“成功”对学生的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倾听他们自己的讲述。
    • 研究借鉴了主题分析法 (Thematic Analysis),这是一种识别、分析和报告数据中模式(即“主题”)的方法。
  • 方法步骤与流程 (Steps & Procedures):

    1. 参与者招募: 研究对象为一所澳大利亚地方性大学的 19 名大一新生(11名女性,8名男性),均为 17 岁、全日制在校生,来自不同学科背景。
    2. 数据收集: 这是一个纵向研究 (longitudinal study)
      • 第一阶段: 在开学前进行一次一小时的访谈,了解学生对大学的期望。
      • 第二阶段: 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中,对 18 名参与者进行每周一次、每次 15 分钟的半结构化访谈。半结构化访谈意味着访谈有大纲,但允许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追问,以捕捉对他们个人而言最重要的经历。
    3. 数据分析: 采用三阶段定性数据分析法 (three-phase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 组织阶段 (Organisational phase): 使用 Kahu 的学生参与框架作为指导,对所有访谈数据进行初步的演绎式编码,同时对新出现的想法保持开放。成功在这一阶段被识别为一个关键主题。
      • 实质阶段 (Substantive phase): 针对与成功相关的数据子集,进行更深入的归纳式编码和主题提炼。研究者反复讨论以确保主题的可靠性,并回到完整数据集中检查是否有遗漏。
      • 理论阶段 (Theoretical phase): 将形成的主题与现有理论进行对话和整合,最终形成研究发现。
  • 数学公式与关键细节 (Mathematical Formulas & Key Details):

    • 本研究为定性研究,不涉及数学公式。

    • 关键细节: 本研究的一个核心特色是其分析框架。研究者并非凭空分析数据,而是以 Kahu 和 Nelson (2017) 提出的学生参与概念框架作为理论透镜 (theoretical lens) 来解读数据。该框架如下图所示:

      该图像为示意图,展示了影响学生成功的多层次框架。图中包括结构性影响(如大学政策、文化、课程和学生背景)、心理社会影响(师生关系及学生动机等)、教育接口(学生自我效能、情感、归属感和行为参与),以及短期和长期结果(学术知识、社会满意度、留存率与个人成长)。最外层包围的是社会文化背景,强调其对整个学生体验的渗透和影响。

    • 图 1 解读: 这个名为学生参与的精炼概念框架的示意图展示了学生体验的复杂生态系统。

      • 外部影响: 最左侧是结构性影响(如大学政策、学生背景)和心理社会影响(如教学质量、学生动机)。
      • 核心交互区: 中间是教育接口 (Educational interface),这是学生与教育环境互动的核心区域。它包含自我效能情绪归属感幸福感等心理因素,这些因素与学生参与(情感、认知、行为)相互作用(由双向箭头表示)。
      • 结果: 右侧是即时结果(如知识、技能、满意度)和长期结果(如留存率、职业成功)。
      • 这个框架帮助研究者将学生口中的“成功”定位到这个复杂的系统中,发现它不仅是右侧的结果,也深刻地交织在中间的教育接口中。

5. 实验设置 (Experimental Setup)

由于是定性研究,本部分将侧重于研究设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实验设置”。

  • 研究参与者 (Participants) / 数据集 (Datasets):
    • 来源与规模: 19 名来自澳大利亚一所地方性大学 (regional university) 的大一新生。其中 11 人是家中第一代大学生 (first in their family)。
    • 特点: 参与者均为传统的年轻学生(17岁)、全日制、在校学习,覆盖了健康、商科、心理学、新闻、艺术、计算机和法律等多个学科。
    • 选择原因: 选择大一新生是因为这是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形成成功观念的关键时期。地方性大学的背景也可能带来与大城市名校不同的学生体验。
  • 数据收集工具 (Data Collection Instruments) / 评估指标 (Evaluation Metrics):
    • 主要工具是半结构化访谈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 评估成功的“指标”并非由研究者预设,而是从学生的访谈内容中归纳得出。这些自然浮现的指标包括:成绩、按时完成任务、努力程度、快乐、满意度、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
  • 分析框架 (Analytical Framework) / 对比基线 (Baselines):
    • 本研究没有设置控制组或基线模型进行比较。
    • 其“基准”是理论基准,即将研究发现与文献中已有的“学生成功”定义(如 Kuh et al., 2006; York et al., 2015)进行对比和对话,从而凸显本研究发现的新颖性和贡献。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Results & Analysis)

  • 核心结果分析 (Core Results Analysis):

    1. 早期的成功感知:以行为衡量
      • 在学期初期,学生还没有收到任何成绩单,处于不确定状态。此时,他们将能否跟上进度、按时提交作业作为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最直接标准。一位学生说:“我觉得我差不多都跟上了”,这种不确定的语气反映了他们对自我评估的依赖。
      • 早期反馈的巨大作用: 少数能从老师那里获得作业草稿反馈的学生,体验到了极大的积极影响。这种外部验证让他们感到“兴奋”、“快乐”,并获得了“我能做到”的 reassurance ( reassurance),从而建立了最初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功的大学生”身份认同。
    2. 学术成果:成绩作为关键指标
      • 成绩是核心: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成绩是衡量成功最清晰、最可靠的指标。一位学生直言:“要说成功,我可能就看成绩了。”
      • 成功的层级: “成功的成绩”是相对的,因人而异。对一些人来说,获得最高的高优 (High Distinction)是成功;对另一些人来说,超过班级平均分就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功感。
      • 成绩的验证功能: 成绩不仅是成功本身,更是对他们学习行为有效性的确认。一句“我一直在拿好成绩,所以显然我做对了什么”精辟地总结了这一点。
    3. 行为参与:成功的过程性体验
      • 学生们明确地将一系列积极的学习行为定义为成功。这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参与、有效的时间管理和努力 (effort)
      • 努力本身就是成功: 一名学生认为,对她而言最重要的成功标准是“知道我已经付出了100%的努力”,而不是成绩本身。这直接支持了将行为参与视为成功的一个维度,而不仅仅是工具。
      • 这种定义也是个性化的。对某些学生来说,只要坚持来上课、付出了一些努力,就算成功了。
    4. 教育接口中的成功:情感与归属
      • 情感维度: “快乐”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们将成功的学生描述为“hard-working, determined, happy”(勤奋、坚定、快乐)。有学生认为,如果不能在学习和社交之间找到平衡以维持快乐,就算不上成功。
      • 成功带来的积极心理结果: 成功的体验(无论是来自成绩还是行为)会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心理社会后果:
        • 积极情绪: 满足感 (satisfaction) 和自豪感 (pride)。
        • 自我效能感提升: 成功让学生相信“我能继续做下去”,增强了他们应对未来挑战的信心。
        • 课程归属感增强: 取得好成绩让学生感到“我属于这个专业”、“我选对了课”。这种归属感和成功感是双向的:归属感促进成功,成功也巩固了归属感。
  • 消融实验/参数分析 (Ablation Studies / Parameter Analysis):

    • 本研究为定性研究,不适用消融实验。但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学生的个案来理解成功各维度的重要性差异,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类似的作用。例如,有些学生更看重努力过程,有些则更看重成绩结果,还有些则把快乐放在首位。这些个体差异丰富了对“成功”的理解。

7. 总结与思考 (Conclusion & Personal Thoughts)

  • 结论总结 (Conclusion Summary):

    • 该研究有力地证明,对于大一新生而言,成功是一个复杂、多维且动态的概念
    • 它不仅包括制度性的结果(如成绩),还包括学生日常体验中的过程(行为参与)和感受(快乐、自我效能、归属感)。
    • 这些维度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成功循环”:有效的行为带来成绩,成绩和行为本身都被视为成功,这种成功感又激发积极情绪和更强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推动更深层次的参与,带来更多的成功。
  • 局限性与未来工作 (Limitations & Future Work):

    • 局限性:
      1. 样本的同质性: 研究对象仅限于一所澳大利亚地方性大学的、传统的年轻全日制大一新生。结论的普适性 (generalisability) 有限。
      2. 学科差异未深入探讨: 尽管学生来自不同学科,但研究并未系统比较不同学科(如文科 vs. 理工科)学生对成功的定义是否存在差异。
    • 未来工作:
      • 需要在更多样化的学生群体中进行研究,例如:大城市大学的学生、职业课程学生、非全日制学生、不同文化背景或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
      • 可以进一步探索那些感觉不成功或最终选择退学的学生的经历和他们对成功的看法。
  • 个人启发与批判 (Personal Insights & Critique):

    • 启发:
      1. 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这篇论文为大学如何支持学生成功提供了非常具体和人性化的建议。它提醒教育者,支持学生成功不能仅仅是“抓成绩”,更要关注过程和情感。论文提出的“分阶段支持”策略极具价值:
        • 入学前: 提供充分的课程和职业咨询,帮助学生建立最初的课程归属感
        • 学期初: 有意设计早期的、形成性的反馈机会,这对于学生建立自信和验证学习方法至关重要。
        • 学期中: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成为更有效的自我调节学习者 (self-regulated learners)
      2. 重新定义“失败”: 既然成功是多维的,那么“失败”也同样。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能在努力程度、时间管理或寻找学习乐趣方面获得了成功。这为帮助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更积极的视角。
    • 批判:
      • 论文的发现虽然深刻,但其质性研究的性质决定了其结论的解释力大于预测力。我们知道了学生如何体验成功,但要将这些发现转化为大规模、可推广的干预措施,还需要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 论文标题中的'happy'(快乐)作为一个核心发现,其内涵可以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快乐”是指单纯的愉悦感,还是更深层次的满足感或心流体验?这方面的探讨可以更深入。

        总之,这篇论文是一项出色的人本主义研究,它通过赋予学生话语权,成功地挑战了高等教育中对“学生成功”的狭隘、功利的定义,为我们理解和支持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有温度的框架。

相似论文推荐

基于向量语义检索推荐的相关论文。

暂时没有找到相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