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Paper
论文状态:已完成

Review: Interventions addressing loneliness amongst university stud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发表:2022/12/10
原文链接
价格:0.10
已有 3 人读过
本分析由 AI 生成,可能不完全准确,请以原文为准。

TL;DR 精炼摘要

本系统综述弥补大学生孤独感干预研究空白,通过系统检索四大数据库、质量评估,分析干预有效性。纳入28篇文献发现,促进社会连接干预(社会支持、社交互动、反思性练习)有效率达80%,优于心理教育类(50%)。研究强调,促进社会连接为缓解大学生孤独感的优选策略。

摘要

Review: Interventions addressing loneliness amongst university stud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livia Betty Ellard, Christina Dennison & Helena Tuomainen Warwick Medical School, University of Warwick, Coventry, UK Background: Loneliness is detrimental to mental health, with university students at higher risk of feeling lonely than other population groups. However, little research has explored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loneliness among students. This review identifi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univer- sity/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PsycINFO, Medline, ASSIA and Web of Science were searched from inception using keywords linked to ‘loneliness’, ‘intervention’ and ‘students’. Relevant peer and nonpeer-reviewed English-language articles on studies implementing an intervention with loneliness as an outcome and investi- gating undergraduate 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at a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were included for quality analysis and narrative synthesis. Risk of bias was assessed at both study level and at outcome level. Results: Twenty-eight articles were included, comprising 25 quantitative and three qualitative studies, covering 37 inter

思维导图

论文精读

中文精读

1. 论文基本信息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 标题 (Title): Review: Interventions addressing loneliness amongst university stud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综述:针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措施:一项系统性综述)
  • 作者 (Authors): Olivia Betty Ellard, Christina Dennison & Helena Tuomainen
  • 隶属机构 (Affiliation): Warwick Medical School, University of Warwick, Coventry, UK (英国华威大学华威医学院)
  • 发表期刊/会议 (Journal/Conference): 论文格式和内容表明其发表于专业的学术期刊,但原文未明确标出期刊名称。根据其主题和风格,可能发表于心理学、精神卫生或高等教育领域的期刊。
  • 发表年份 (Publication Year): 论文中提及的最新文献检索更新时间为2022年3月,表明该论文成稿于2022年或之后。
  • 摘要 (Abstract):
    • 研究目的: 鉴于大学生是孤独感的高风险群体,且相关干预研究较少,本综述旨在识别、描述并评估针对大学生的孤独感干预措施的特征与有效性。
    • 核心方法:PsycINFOMedlineASSIAWeb of Science 四大数据库进行系统性检索,纳入了以孤独感为结果指标、针对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干预研究。通过质量分析和叙事性综合进行总结,并评估了研究和结果层面的偏倚风险。
    • 主要结果: 共纳入28篇文章(25篇定量,3篇定性),涵盖37种干预措施,多数在美国实施。干预措施主要分为四类:心理教育、社会支持小组、增加社交互动和反思性练习。基于社会支持、社交互动或反思性练习的干预措施有效率达80%,而基于心理教育的干预措施有效率为50%。 大多数干预在团体环境中进行,其中三分之二被证实有效。
    • 关键结论: 大学有多种线上或线下的干预措施可供选择以缓解学生的孤独感,其中促进社会连接 (social connectedness) 的措施似乎更为成功。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跨国界的研究,并特别关注弱势学生群体。
  • 原文链接 (Source Link): /files/papers/68e7994f8bf05fa320b49b06/paper.pdf (本地文件链接,已正式发表)

2. 整体概括 (Executive Summary)

  • 研究背景与动机 (Background & Motivation - Why):
    • 核心问题: 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普遍存在,并与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已成为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议题。尤其在COVID-19大流行后,情况愈发严重。
    • 重要性与研究空白 (Gap): 尽管大学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激增,但现有的支持体系已不堪重负。因此,采取预防性措施,直接干预孤独感,成为一个关键策略。然而,以往针对孤独感干预的综述要么面向更广泛的成年人群体,要么年龄范围过宽,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过渡期群体(面临学术、社交、经济多重压力)的系统性总结。本文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
    • 切入点: 本文不仅关注那些明确以“减少孤独感”为主要目标的干预,也纳入了以更广泛的“幸福感”为目标、但将孤独感作为次要衡量指标的研究,从而更全面地捕捉可能有效的干预措施。
  • 核心贡献/主要发现 (Main Contribution/Findings - What):
    • 核心贡献: 本文首次对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孤独感干预措施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有效性评估。它识别出四种主要的干预策略,并对其相对效果进行了量化比较。
    • 关键发现:
      1. 干预措施可分为四类: 心理教育 (psychoeducation)社会支持小组 (social support groups)增加社交互动 (increasing social interaction)反思性练习 (reflective exercises)
      2. 不同类型干预的有效性存在显著差异: 促进社会连接的干预措施(后三类)的有效率(80%)远高于单纯的心理教育(50%)。这揭示了建立真实的社会联系可能是缓解大学生孤独感的关键
      3. 团体形式是主流且有效: 大多数干预措施在团体环境中进行,并且总体上是有效的,这强调了“群体”本身在干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 虚拟干预展现潜力: 部分线上干预措施也被证明有效,为大学在资源有限或物理隔离的情况下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3. 预备知识与相关工作 (Prerequisite Knowledge & Related Work)

  • 基础概念 (Foundational Concepts):
    • 孤独感 (Loneliness): 论文将其定义为一种主观的、负面的体验,源于个人感觉其社交联系在数量或质量上未达到期望水平。它不同于客观的社会隔离(独处),而是一种主观的痛苦感受。
    • 系统性综述 (Systematic Review): 这是一种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旨在通过明确、可重复的流程来识别、筛选、评估和综合某一特定研究问题相关的所有高质量证据。本文遵循了 PRISMA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指南,确保了其科学性和透明度。
    • 干预措施分类:
      • 心理教育 (Psychoeducation): 指通过教学、培训等方式,向个体传授心理学知识和应对技巧,如认知行为疗法(CBT)中的认知重构、社交技能训练等,旨在改变与孤独感相关的消极思维和行为模式。
      • 社会支持小组 (Social Support Groups): 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们与有相似经历的同伴交流,分享困扰,获得情感支持和建议。
      • 增加社交互动 (Increasing Social Interaction): 通过组织具体活动(如体育、艺术、共同项目)来创造社交机会,其重点在于行为参与而非问题讨论。
      • 反思性练习 (Reflective Exercises): 包括冥想、正念、瑜伽、写日记等活动,旨在帮助个体关注内心体验、减少负面思维,并提升自我意识。
  • 前人工作 (Previous Works):
    • Masi et al. (2011): 针对普通成年人的综述,将干预分为四类(改善社交技能、增强社会支持、增加社交机会、处理适应不良的社会认知)。他们发现处理适应不良的社会认知 (addressing maladaptive social cognition) 最为有效
    • Bessaha et al. (2020): 同样针对非老年成年人,发现技术和支持小组的干预能显著减少孤独感。
    • Eccles & Qualter (2021) / Osborn et al. (2021): 针对更广泛的“年轻人”(年龄跨度大),仅包含少量大学生研究,未专门探讨大学环境的特殊性。
    • Williams et al. (2021): 关注与COVID-19社交隔离措施兼容的干预,范围较窄,仅识别了五项针对学生的心理或认知干预研究。
  • 差异化分析 (Differentiation): 与上述工作相比,本研究的核心创新和差异化在于:
    1. 目标群体高度聚焦: 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充分考虑了他们在人生过渡阶段所面临的独特压力。
    2. 研究范围更广: 纳入了将孤独感作为次要结果的研究,捕获了更多可能有效的“间接”干预措施。
    3. 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证据: 对不同干预类型的有效性进行了直接比较,为大学制定策略提供了清晰的、基于证据的指导。

4. 方法论 (Methodology - Core Technology & Implementation Details)

作为一篇系统综述,其“方法论”指的是文献检索、筛选和分析的过程。

  • 方法原理 (Methodology Principles):
    • 本文采用 PRISMA 声明作为指导框架,确保了整个综述过程的系统性、透明度和可重复性。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一个结构化的流程,全面地收集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最终进行叙事性综合,以回答预设的研究问题。
  • 方法步骤与流程 (Steps & Procedures):
    1. 方案注册 (Protocol Registration):PROSPERO 数据库注册了研究方案(CRD42020180867),增加了研究的透明度。
    2. 文献检索 (Search Strategy):
      • 数据库: PsycINFO, Medline, Web of Science, ASSIA
      • 时间范围: 从数据库创建之初到2022年3月22日。
      • 关键词: 使用了与 loneliness (孤独感)、intervention (干预) 和 students (学生) 相关的关键词和MESH词条组合。
    3. 筛选与纳入 (Eligibility Criteria & Study Selection):
      • 纳入标准: 发表或未发表的英文文章;实施了某种干预措施;以孤独感为结果指标之一;研究对象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本科生或研究生。
      • 筛选过程: 两名评审员(OE和CD)独立进行标题、摘要和全文筛选。通过计算 IRR (Inter-rater reliability, 评阅者间信度) 来确保一致性,并通过讨论或第三方(HT)介入解决分歧。
    4. 质量评估 (Quality Assessment):
      • 工具: 对随机对照试验 (RCT) 使用 ROB2 (revised Cochrane risk of bias tool);对非随机研究使用 ROBINS-I (Risk of Bias In Non-randomised Studies of Interventions)。
      • 原则: 在研究层面和结果层面双重评估偏倚风险。被评为“严重”(critical)风险的研究被排除在最终综合之外。
    5. 数据提取与综合 (Data Extraction & Synthesis):
      • 提取内容: 作者、年份、地点、研究设计、干预措施、对照组、测量工具、参与者信息、结果数据等。
      • 综合方法: 由于纳入的研究在干预措施、测量工具和研究设计上存在高度异质性 (heterogeneity),无法进行定量合并的元分析 (meta-analysis)。因此,作者采用了叙事性综合 (narrative synthesis) 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分类、描述和定性总结。

5. 实验设置 (Experimental Setup)

本部分总结的是被综述的25项定量研究的“实验设置”共性。

  • 研究对象 (Participants):
    • 来源与规模: 共2339名参与者,主要是大学生。多数研究在美国进行(14项),其次是中国(3项)和加拿大(2项)。
    • 特征: 平均年龄为20.63岁(范围17.62-25岁)。部分研究针对特定亚群,如: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学生、医学生、一年级新生、孤独感水平较高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等。
  • 评估指标 (Evaluation Metrics):
    • UCLA 孤独感量表 (UCLA Loneliness Scale): 这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尤其是其第三版(UCLA3)。
      1. 概念定义 (Conceptual Definition): UCLA3 是一个自评问卷,包含20个项目,旨在测量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孤独和社会孤立程度。它通过询问个体“感觉与他人亲近的频率”等问题,来量化其在社交关系中的满足感与期望之间的差距。得分越高,表示孤独感越强。
      2. 数学公式 (Mathematical Formula): 作为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其总分通常是各项目得分的简单加和。 Total Score=i=120item_scorei\text{Total Score} = \sum_{i=1}^{20} \text{item\_score}_i
      3. 符号解释 (Symbol Explanation):
        • item_scorei\text{item\_score}_i: 代表第 ii 个项目的得分。每个项目通常采用4点计分(例如,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部分项目需要反向计分以确保所有项目指向同一方向(即高分=高孤独感)。
    • 其他指标: 论文还提及了其他一些测量工具,如 UPLAS (菲律宾大学孤独感评估量表)、CCSLS (中国大学生孤独感量表) 和 SELSA-S (成人社会与情感孤独感简版量表),这反映了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 对比基线 (Baselines):
    • 被综述研究中的对照组 (control group) 设置多样。
    • 无干预对照组 (No-intervention control): 大多数研究(12/19)采用等待列表 (wait-list) 或不提供任何干预的对照组。
    • 主动对照组 (Active control): 部分研究(7/19)为对照组提供了替代性干预,如提供通用健康信息、参加与孤独感无关的教育课程或一个自我帮助讨论组,以控制安慰剂效应或参与活动本身带来的影响。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Results & Analysis)

  • 核心结果分析 (Core Results Analysis):

    • 主要发现的量化对比: 论文最核心的发现是不同干预类型的效果差异。

      • 高效率类别: 基于社会支持小组增加社交互动反思性练习的干预措施中,80% (16/20) 被证实有效
      • 低效率类别: 基于心理教育的干预措施中,仅50% (7/14) 被证实有效
    • 干预形式的影响:

      • 团体 vs. 个人: 绝大多数(28/34)干预是以团体形式进行的,其中三分之二 (约67%) 显示出积极效果。这表明团体环境本身可能就是一种有效的“活性成分”,因为它直接提供了社交机会。
      • 线上 vs. 线下: 线上干预(如在线聊天室、日记应用)也显示出减少孤独感的潜力,证明了虚拟平台在干预中的价值。
    • 定性研究的发现: 3项定性研究的结果与定量发现相呼应。学生们报告称,与背景相似的同伴(如同为非裔男性、同为医学生)分享经历,能够减少疏离感,建立归属感,从而缓解孤独。一句关键引言是:“It's about empathy and the realisation that you're not alone.”(这是关于同理心,以及意识到你并不孤单)。

    • 转录表格:干预措施有效性概览 (基于原文 S4 表格的叙述转录) 注意:由于无法访问原始补充文件,此表是根据原文对 S4 表格内容的描述和核心数据进行的转录和总结,旨在展示其分析逻辑。

      干预类型 研究设计 有效干预数量 / 总数 有效率 关键发现
      心理教育 RCT & others 7 / 14 50% 效果不一,多项早期研究(1996年前)未显示效果。
      社会支持小组 RCT & others 3 / 4 75% 尤其对一年级新生有效,帮助建立友谊。
      增加社交互动 RCT & others 6 / 7 86% 无论是体育活动还是与动物互动,均显示出良好效果。
      反思性练习 RCT & others 7 / 9 78% 冥想、正念、瑜伽、日记等多种形式均有效。
  • 比较分析 (Equivalent to Ablation Studies):

    • 本综述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消融实验,但其对四种干预类型的分类比较,起到了类似的作用,即探究哪种“干预组件”是更关键的。
    • 结果清晰地表明,仅仅传授知识和技能(心理教育)的“组件”,其效果不如那些直接创造社交体验(社会支持、社交互动)或促进内在平和(反思性练习)的“组件”。这暗示体验性 (experiential) 和连接性 (connective) 因素在缓解大学生孤独感方面比纯粹的认知 (cognitive) 因素更重要
    • 对于那些心理教育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干预,其成功可能更多地归功于后者。这解释了为何作者认为促进社会连接的干预“似乎更成功”。

7. 总结与思考 (Conclusion & Personal Thoughts)

  • 结论总结 (Conclusion Summary):
    1. 大学可以通过多种线上或线下的干预措施有效缓解学生的孤独感。
    2. 促进社会连接的干预措施(如社会支持小组、社交活动)是减少大学生孤独感最有效的方法。
    3. 团体形式的干预普遍有效,表明创造归属感和共享身份是关键。
    4.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高质量的设计(如RCTs)、更长的随访时间,并覆盖更多国家和弱势学生群体(如BAME、自闭症、残障学生)。
  • 局限性与未来工作 (Limitations & Future Work):
    • 论文作者指出的局限性:
      • 研究质量: 纳入的研究普遍存在偏倚风险(如参与者无法被“盲化”),许多研究设计并非严格的RCT。
      • 发表偏倚 (Publication Bias): 可能存在只发表积极结果的倾向,导致综述结果过于乐观。
      • 异质性: 研究的高度异质性使其无法进行元分析,限制了结论的量化强度。
      • 分类主观性: 将干预措施归入四个类别存在一定主观性。
    • 未来工作建议:
      • 开展更多高质量的RCT研究,并进行长期随访。
      • 研究需要覆盖更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和地理区域。
      • 深入探究成功干预措施的内在机制,以及阻碍学生参与的因素。
      • 进一步探索数字技术与传统干预相结合的潜力。
      • 使用能区分社会孤独感 (social loneliness)情感孤独感 (emotional loneliness) 的测量工具,以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干预。
  • 个人启发与批判 (Personal Insights & Critique):
    • 实践指导价值: 这篇综述为大学管理者和心理健康从业者提供了非常清晰、可操作的指导。与其投入大量资源开发复杂的心理教育课程,不如优先创建和支持能促进学生真实互动的社团、体育活动、支持小组和校园空间。 “创造连接”比“传授知识”更关键。
    • 理论深度的启发: 论文在讨论部分引用了社会认同理论 (Social Identity Theory),这是一个深刻的洞见。它解释了为什么团体干预有效:团体不仅提供支持,更给予成员一种“我们”的社会身份。这种身份感能带来归属感、自尊和生活意义,是抵御孤独感的强大心理资源。
    • 潜在的批判与改进方向:
      • 对“心理教育”的定义可能过宽: 将社交技能训练与认知重构等都归为心理教育,可能掩盖了它们之间的效果差异。社交技能训练本质上也是为了促进连接,或许单独分类会更有意义。
      • 对“成功”的定义需要审视: 论文将“统计上显著减少孤独感得分”定义为有效。但效应量的大小(即减少了多少)同样重要,论文也承认“益处的大小尚不清楚”。未来的综述应更关注效应量,以区分“微效”与“强效”的干预。
      • 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绝大多数研究来自美国。孤独感的体验和表达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将这些干预措施直接应用于其他文化环境(如东亚)的效果尚需验证。未来的研究必须加强跨文化比较。

相似论文推荐

基于向量语义检索推荐的相关论文。

暂时没有找到相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