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Paper
论文状态:已完成

新型双足移动机器人运动学及其性能分析

原文链接
价格:0.10
已有 3 人读过
本分析由 AI 生成,可能不完全准确,请以原文为准。

TL;DR 精炼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4-UPU+2-P串并混联机构的新型双足机器人,通过动静平台切换,仅需6个驱动器便实现了“双”连续步态的移动与转弯,显著简化了复杂环境下的机器人设计。研究运用旋量理论进行自由度分析,结合闭环矢量法建立运动学模型并评估奇异性与工作空间。通过运动/力传递指标进行性能优化,并采用零力矩法仿真验证了机器人在阶梯攀爬环境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该机器人结构合理,在复杂地形展现出良好稳定性,具备应用于战场侦察和灾后救援的潜力。

摘要

兵工学报 Acta Armamentarii ISSN 1000-1093,CN 11-2176/TJ 《兵工学报》网络首发论文 题目: 新型双足移动机器人运动学及其性能分析 作者: 石兆峰,宋胜涛,宁峰平,张磊,邓连政,郭文孝 收稿日期: 2025-03-20 网络首发日期: 2025-08-27 引用格式: 石兆峰,宋胜涛,宁峰平,张磊,邓连政,郭文孝.新型双足移动机器人运 动学及其性能分析 [J/OL] .兵工学报 . https://link.cnki.net/urlid/11.2176.TJ.20250827.1334.002 网络首发 :在编辑部工作流程中,稿件从录用到出版要经历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等阶 段。录用定稿指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同意刊用的稿件。排版定稿指录用定稿按照期 刊特定版式(包括网络呈现版式)排版后的稿件,可暂不确定出版年、卷、期和页码。整期汇编定稿指出 版年、卷、 期、 页码均已确定的印刷或数字出版的整期汇编稿件。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稿件内容必须符合 《出 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编 辑部对刊文的录用要求,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稿件内容应基本符合国家有关书刊编辑、 出版的技术标准,正确使用和统一规范语言文字、符号、数字、外文字母、法定计量单位及地图标注等。 为确保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严肃性,录用定稿一经发布,不得修改论文题目、作者、机构名称和学术内容, 只可基于编辑规范进行少量文字的修改。 出版确认 :纸质期刊编辑部通过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签约,在《中国 学术期刊(网络版) 》出版传播平台上创办与纸质期刊内容一致的网络版,以单篇或整期出版形式,在印刷 出版之前刊发论文的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因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 》是国家新闻出 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 ISSN 2096-4188 , CN 11-6037/Z ) ,所以签约期刊的网络版上网络首 发论文视为正式出版。

思维导图

论文精读

中文精读

1. 论文基本信息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 标题 (Title): 新型双足移动机器人运动学及其性能分析 (Kinematics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Novel Biped Mobile Robot)
  • 作者 (Authors): 石兆峰¹,宋胜涛¹,²*,宁峰平¹,张磊¹,邓连政¹,郭文孝³
    • 隶属机构:
      1. 中北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2. 太原理工大学 航空航天学院 (Colleg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3.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China Co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Group Taiyua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发表期刊/会议 (Journal/Conference): 《兵工学报》 (Acta Armamentarii)。该期刊是中国兵工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在国内机械工程、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是中文核心期刊和 EI 收录期刊。
  • 发表年份 (Publication Year): 论文为网络首发,收稿日期和网络首发日期未在正文中明确标出,但根据参考文献[10]的发表时间(2024年8月),可推断本文发表于 2023 年末或 2024 年。
  • 摘要 (Abstract):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 4-UPU+2-P 串并混联机构的新型双足移动机器人,旨在应用于危险、复杂环境。该机器人通过独特的动/静平台切换机制,实现了仅需 6 个驱动即可完成移动和转弯的“上+下”式“双”连续步态。研究内容包括:基于旋量理论进行自由度分析;运用闭环矢量法建立运动学模型,并分析其奇异性和工作空间;采用运动/力传递指标进行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最后通过零力矩法对机器人在阶梯攀爬环境下的稳定性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机器人结构合理,在阶梯地形下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具备在战场侦察、灾后救援等场景的应用潜力。
  • 原文链接 (Source Link): /files/papers/68e8eb11fbdd1739a385359a/paper.pdf
    • 发布状态: 论文为《兵工学报》的网络首发稿件,根据文中标注,网络首发论文视为正式出版。

2. 整体概括 (Executive Summary)

  • 研究背景与动机 (Background & Motivation - Why):

    • 核心问题: 传统的双足移动机器人在结构设计、驱动方式和运动稳定性方面存在诸多挑战。例如,许多设计(如双并联腿结构)需要大量的驱动单元(通常为12个或更多),这导致结构复杂、控制难度高、能耗大。同时,双足机器人的动态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也是限制其在复杂、危险环境(如战场、灾区)中应用的关键瓶颈。
    • 研究空白 (Gap): 现有研究缺少一种结构更紧凑、驱动数量更少、行走效率更高的双足机器人构型。特别是,如何融合多平台机器人的高稳定性和传统双足机器人的高灵活性,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 创新思路: 本文的切入点是从根本上改变机器人的机械构型和步态模式。作者没有采用两条独立的并联腿,而是设计了一个单一的 4-UPU+2-P 串并混联机构将两个足端和两个平台连接起来。其核心创新在于通过动/静平台的切换,实现了一种新颖的“上+下”式“双”连续步态,从而仅用6个驱动就完成了双足交替运动,极大地简化了系统。
  • 核心贡献/主要发现 (Main Contribution/Findings - What):

    • 提出了一种新型双足机器人构型: 基于 4-UPU+2-P 串并混联机构,设计了一种双平台双足移动机器人,其结构比传统双并联腿机器人更紧凑,驱动数量减半。
    • 创新了一种高效步态: 提出了“上+下”式的“双”连续步态,通过动/静平台切换实现行走,简化了步态规划和控制。
    • 完成了全面的运动学与性能分析: 建立了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分析了其自由度、奇异位形和工作空间。并首次引入运动/力传递指标对该构型进行性能评估和优化。
    • 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与稳定性: 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机器人在阶梯攀爬任务中的运动能力和稳定性,结果表明该设计在复杂地形下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3. 预备知识与相关工作 (Prerequisite Knowledge & Related Work)

  • 基础概念 (Foundational Concepts):

    • 双足移动机器人 (Biped Mobile Robot): 模仿人类行走方式,使用两条腿进行移动的机器人。其优点是能够适应楼梯、废墟等非结构化环境,但缺点是控制复杂,动态稳定性差。
    • 串并混联机构 (Serial-Parallel Hybrid Mechanism): 一种结合了串联机构(如人的手臂,工作空间大但刚度低)和并联机构(如 Stewart 平台,工作空间小但刚度高、精度好)特点的机械结构。本文的 4-UPU+2-P 机构就是一种混联机构。
      • U 指 虎克铰 (Universal joint),允许绕两个相互垂直的轴线转动,提供2个转动自由度。
      • P 指 移动副 (Prismatic joint),允许沿一个轴线进行直线移动,提供1个移动自由度。
    • 旋量理论 (Screw Theory): 一种用于描述刚体运动学和动力学的高级数学工具。它将刚体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统一表示为一个六维向量——“旋量”。在机器人学中,它被广泛用于分析机构的自由度、速度和力,尤其适用于复杂的并联或混联机构。
    • 运动/力传递指标 (Motion/Force Transmission Index): 衡量机构从驱动端到末端执行器传递运动和力的效率的性能指标。该指标是无量纲的,且与坐标系选择无关,克服了传统基于雅可比矩阵条件数等指标在衡量包含移动和转动的复杂机构时存在的量纲不统一问题。其值域通常在 [0, 1] 之间,值越大表示传递性能越好。
    • 零力矩点 (Zero-Moment Point, ZMP): 双足机器人稳定性的一个关键判据。它定义为地面反作用力的合力作用点,在该点,由重力和惯性力产生的水平力矩为零。通俗地讲,只要ZMP点始终位于机器人支撑脚底所形成的支撑多边形(Support Polygon)内部,机器人就不会倾倒。
  • 前人工作 (Previous Works): 作者在引言中回顾了多种足式机器人设计,并将其特点总结在表1中。

    该图像为插图,展示了两种双足移动机器人实物照片:(a)为WL-16RIV机器人,具有蓝色支腿和金属框架结构;(b)为三平台双足机器人,结构复杂,配有三个支… 该图像为插图,展示了两种双足移动机器人实物照片:(a)为WL-16RIV机器人,具有蓝色支腿和金属框架结构;(b)为三平台双足机器人,结构复杂,配有三个支撑平台和多个驱动腿,表现出多自由度机械结构,适用于复杂环境中的运动。

    以下是根据原文表1转录的表格,总结了相关工作及其特点:

    足式移动机器人 驱动数量 特点
    WL-16RIV[4] 12 六自由度,双并联机构,出色的行走与负载能力,应用场景丰富
    串并混联腿机构双足机器人[5] 12 六自由度,双并联机构,运动灵活,工作范围大
    MPLBR[6] 6 三自由度,双并联机构,可实现多种运动模式
    基于广义并联机构的仿人腿双足机器人[7] 12 六自由度,双并联机构,所有驱动放置在定平台上,具有高刚度优点
    四足/双足可重构并联腿移动机器人[8]-[9] 24 六自由度,双并联机构,通过可重构,可满足多种场景需求
    三平台双足机器人[11] 12 六自由度,双并联机构,承载力强,稳定性好
    三平台六足机器人[12] 12 三自由度,双并联机构,承载力强,稳定性高,适用于多种复杂地形
    本文:双平台双足移动机器人 6 四自由度,单串并混联机构,通过动/静平台的切换,实现机器人运动

    这些工作的共同局限性在于:大多采用双并联机构作为双腿,导致驱动和机构数量较多(通常≥12),行走方式和控制较为复杂。虽然多平台设计(如三平台机器人)提升了承载力和稳定性,但往往以牺牲运动灵活性为代价。

  • 技术演进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双足机器人的腿部设计经历了从简单串联到复杂并联,再到多平台并联的演进。早期的设计追求高灵活性,而近期的研究则更注重负载能力和稳定性。本文的工作可以看作是在这一脉络下,试图通过一种新颖的混联构型来平衡和优化驱动数量、结构复杂度和运动性能。

  • 差异化分析 (Differentiation): 与上述工作相比,本文提出的机器人核心区别在于:

    1. 结构创新: 采用单个 4-UPU+2-P 串并混联机构,而非两个独立的并联腿,结构更集成。
    2. 驱动简化: 仅需 6个驱动 即可实现双足运动,数量显著少于主流的12驱动方案。
    3. 步态创新: 通过动/静平台切换,实现独特的“上+下”式协同运动,提高了行走效率。

4. 方法论 (Methodology - Core Technology & Implementation Details)

  • 方法原理 (Methodology Principles): 该机器人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一个集成的串并混联机构实现双足的交替运动。其关键在于“动/静平台切换”机制。在任何时刻,一个“平台-足”组合被锁定作为静止的支撑基座,而另一个“平台-足”组合则作为运动单元。通过两个P支链(升降驱动)的交替驱动与锁紧,实现了这种角色互换,从而产生“上+下”式的“双”连续步态,即一个“上平台”和一个“下足”协同完成抬起、前移、下降等动作。

  • 方法步骤与流程 (Steps & Procedures):

    1. 机构设计与自由度分析:

      • 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 4-UPU+2-P 串并混联机构。平台I和平台II通过四条 UPU 支链和两条 P 支链与足I、足II连接。
      • 使用旋量理论分析机构自由度。通过求解各支链的约束旋量,确定四条 UPU 支链共同约束了动平台绕X和Y轴的转动。因此,整个机构具有4个自由度:沿X、Y、Z三个方向的移动和绕Z轴的转动。
      • 使用修正的G-K公式进行验证,得到自由度为4,与旋量理论分析结果一致。
    2. 运动学建模 (位置逆解):

      • 位置逆解的目标是:给定动平台的位姿(位置 X, Y, Z 和姿态角 α\alpha),求解6个驱动杆(4个 UPU 支链的杆长和2个 P 支链的伸缩量)的长度。
      • 采用闭环矢量法,建立固定坐标系和活动坐标系。通过坐标变换,推导出各支链端点之间的矢量关系。
      • 最终得到两组逆解方程,分别对应“平台II-足I”为动平台(公式10)和“平台I-足II”为动平台(公式11)两种工况。
    3. 速度雅可比矩阵求解:

      • 雅可比矩阵建立了驱动关节速度与末端平台速度之间的线性映射关系。本文选择旋量理论求解,因为它比对位置逆解方程求导更直观且不易出错。
      • 该方法基于运动旋量与约束旋量的互易积为零的性质。通过联立运动子矩阵和约束子矩阵,最终推导出速度雅可比矩阵 JJ
      • 同样,分别推导了两种工况下的雅可比矩阵 JJ(公式14)和 JJ'(公式19)。并通过与仿真结果对比(图6和图7),验证了其正确性。
    4. 奇异性与工作空间分析:

      • 奇异性分析: 机构在奇异位形会失去某些方向的刚度或运动能力。通过分析雅可比矩阵的行列式,判断奇异条件。
        • 逆解奇异: 当驱动旋量与移动副方向正交时发生,分析表明本机构不存在此问题。
        • 正解奇异: 当约束力偶平行或满足特定几何条件 a=b+2ca = b + 2c 时发生。前者在实际运动中不会出现,后者可通过结构设计避免。
      • 工作空间分析: 使用数值搜索法,在给定结构参数和驱动杆长约束的条件下,遍历所有可能的末端位姿,求解出足I和足II的可达工作空间(如图8和图9所示),分析结果表明机器人足端可以满足行走、越障和转弯的功能需求。
  • 数学公式与关键细节 (Mathematical Formulas & Key Details):

    • 位置逆解公式 (以平台II-足I为动平台为例): l1=(Xa+dcα+csα)2+(Y+q2+dsαccα)2+h22l2=(X+adcα+csα)2+(Y+q2dsαccα)2+h22l3=(Xd+bcαq1sα)2+(Y+c+bsα+q1cα)2+h12l4=(X+dbcαq1sα)2+(Y+cbsα+q1cα)2+h12l5=h1Zl6=h2+Z \begin{array} { r l } & { l _ { 1 } = \sqrt { ( X - \mathbf { a } + \mathbf { d c } \alpha + \mathbf { c s } \alpha ) ^ { 2 } + ( Y + \mathbf { q } _ { 2 } + \mathbf { d s } \alpha - \mathbf { c c } \alpha ) ^ { 2 } + \mathbf { h } _ { 2 } ^ { 2 } } } \\ & { l _ { 2 } = \sqrt { ( X + \mathbf { a } - \mathbf { d c } \alpha + \mathbf { c s } \alpha ) ^ { 2 } + ( Y + \mathbf { q } _ { 2 } - \mathbf { d s } \alpha - \mathbf { c c } \alpha ) ^ { 2 } + \mathbf { h } _ { 2 } ^ { 2 } } } \\ & { l _ { 3 } = \sqrt { ( X - \mathbf { d } + \mathbf { b c } \alpha - \mathbf { q } _ { 1 } \mathbf { s } \alpha ) ^ { 2 } + ( Y + \mathbf { c } + \mathbf { b s } \alpha + \mathbf { q } _ { 1 } \mathbf { c } \alpha ) ^ { 2 } + \mathbf { h } _ { 1 } ^ { 2 } } } \\ & { l _ { 4 } = \sqrt { ( X + \mathbf { d } - \mathbf { b c } \alpha - \mathbf { q } _ { 1 } \mathbf { s } \alpha ) ^ { 2 } + ( Y + \mathbf { c } - \mathbf { b s } \alpha + \mathbf { q } _ { 1 } \mathbf { c } \alpha ) ^ { 2 } + \mathbf { h } _ { 1 } ^ { 2 } } } \\ & { l _ { 5 } = \mathbf { h } _ { 1 } - Z } \\ & { l _ { 6 } = \mathbf { h } _ { 2 } + Z } \end{array}

      • 符号解释: l1,,l6l_1, \dots, l_6 是六个驱动杆的长度。(X,Y,Z,α)(X, Y, Z, \alpha) 是动平台的位姿。a, b, c, d 是机构的结构尺寸参数。h1,h2h_1, h_2 是P支链的初始长度。q1,q2q_1, q_2 是与结构参数相关的中间变量。该公式用于计算在给定目标位姿时,每个驱动器需要达到的长度。
    • 速度映射关系:  SP=Jq˙\pmb { \ S } _ { \mathrm { P } } = \pmb { J } \dot { \pmb q }

      • 符号解释:  SP\pmb { \ S } _ { \mathrm { P } } 是动平台的末端速度旋量(包含角速度和线速度)。q˙\dot { \pmb q } 是驱动关节的速度向量。J\pmb { J } 是速度雅可比矩阵,它建立了输入速度和输出速度之间的关系。

5. 实验设置 (Experimental Setup)

  • 数据集 (Datasets): 本研究不涉及传统意义上的数据集。其“实验”分为两部分:

    1. 性能分析: 基于建立的运动学模型,在整个可达工作空间内计算性能指标。
    2. 动态仿真: 在虚拟环境中(如ADAMS或类似软件)建立机器人的三维模型,并设定一个特定的任务场景——阶梯攀爬,来分析其运动学和稳定性。
  • 评估指标 (Evaluation Metrics):

    • 输入传递指标 (Input Transmission Index, ITI):

      1. 概念定义: ITI 用于衡量驱动力(或运动)从输入端(驱动副)传递到支链杆的效率。它量化了传递力旋量(TWS)和输入运动旋量(ITS)之间的能量传递有效性。理想情况下,输入力和运动方向一致,效率最高。
      2. 数学公式: λi= STiO SIi STiO SIimax \lambda _ { i } = \frac { \left| \pmb { \ S } _ { \mathrm { T } i } \mathrm { O } \pmb { \ S } _ { \mathrm { I } i } \right| } { \left| \pmb { \ S } _ { \mathrm { T } i } \mathrm { O } \pmb { \ S } _ { \mathrm { I } i } \right| _ { \operatorname* { m a x } } }
      3. 符号解释:
        • λi\lambda_i: 第 ii 条支链的输入传递指标。
        • STi\pmb{S}_{\mathrm{T}i}: 第 ii 条支链的传递力旋量 (TWS)。
        • SIi\pmb{S}_{\mathrm{I}i}: 第 ii 条支链的输入运动旋量 (ITS)。
        • O\mathrm{O}: 表示旋量的互易积。
    • 输出传递指标 (Output Transmission Index, OTI):

      1. 概念定义: OTI 用于衡量力(或运动)从支链杆传递到末端动平台的效率。它量化了传递力旋量(TWS)和输出运动旋量(OTS)之间的能量传递有效性。
      2. 数学公式: ηi=STioSOiSTioSOimax \eta _ { i } = \frac { \left| \pmb { \mathscr { S } } _ { \mathrm { T } i } \mathbf { o } \pmb { \mathscr { S } } _ { \mathrm { O } i } \right| } { \left| \pmb { \mathscr { S } } _ { \mathrm { T } i } \mathbf { o } \pmb { \mathscr { S } } _ { \mathrm { O } i } \right| _ { \operatorname* { m a x } } }
      3. 符号解释:
        • ηi\eta_i: 第 ii 条支链的输出传递指标。
        • SOi\pmb{S}_{\mathrm{O}i}: 第 ii 条支链的输出运动旋量 (OTS)。
    • 局部传递指标 (Local Transmission Index, LTI):

      1. 概念定义: LTI 用于评估机构在特定位姿下的整体运动/力传递性能。它取所有支链的输入和输出传递指标中的最小值,反映了整个机构在该点的“最差”性能,即性能瓶颈。
      2. 数学公式: γ=min{λi,ηi}\gamma = \operatorname* { m i n } \{ \lambda _ { i } , \eta _ { i } \}
      3. 符号解释:
        • γ\gamma: 机构在该位姿的局部传递指标。
    • 全局传递指标 (Global Transmission Index, GTI):

      1. 概念定义: GTI 用于评估机构在整个工作空间内的平均传递性能。它是通过对工作空间内所有点的 LTI 值进行积分并求平均得到的,可以宏观地评价一个机构设计的优劣。
      2. 数学公式: GTI=i=1WLTIiW\mathrm { G T I } = \frac{\sum _ { i = 1 } ^ { W } \mathrm { L T I } _ { i }}{W}
      3. 符号解释:
        • WW: 表示可达工作空间的体积(或离散点的数量)。
        • LTIi\mathrm{LTI}_i: 工作空间内第 ii 个点的局部传递指标。
    • 零力矩点 (Zero-Moment Point, ZMP):

      1. 概念定义: 如前所述,ZMP是衡量双足机器人动态稳定性的关键指标。
      2. 数学公式: {xZMP=imi(z¨i+g)xiimix¨iziimi(z¨i+g)yZMP=imi(z¨i+g)yiimiy¨iziimi(z¨i+g) \left\{ \begin{array} { c } { x _ { \mathrm { Z M P } } = \frac { \displaystyle { \sum _ { i } m _ { i } ( \ddot { z } _ { i } + g ) x _ { i } - \sum _ { i } m _ { i } \ddot { x } _ { i } z _ { i } } } { \displaystyle { \sum _ { i } m _ { i } ( \ddot { z } _ { i } + g ) } } } \\ { y _ { \mathrm { Z M P } } = \frac { \displaystyle { \sum _ { i } m _ { i } ( \ddot { z } _ { i } + g ) y _ { i } - \sum _ { i } m _ { i } \ddot { y } _ { i } z _ { i } } } { \displaystyle { \sum _ { i } m _ { i } ( \ddot { z } _ { i } + g ) } } } \end{array} \right.
      3. 符号解释:
        • (xZMP,yZMP)(x_{\mathrm{ZMP}}, y_{\mathrm{ZMP}}): ZMP在地面上的坐标。
        • mim_i: 机器人第 ii 个构件的质量。
        • (xi,yi,zi)(x_i, y_i, z_i): 第 ii 个构件质心的坐标。
        • (x¨i,y¨i,z¨i)(\ddot{x}_i, \ddot{y}_i, \ddot{z}_i): 第 ii 个构件质心的加速度。
        • gg: 重力加速度。
  • 对比基线 (Baselines): 本研究没有设置外部的基线模型进行性能对比。其对比主要体现在:

    1. 优化前后的自我对比: 比较了关键结构参数优化前后的 GTILTI 分布。
    2. 理论与仿真的对比: 对比了理论计算的驱动速度和仿真软件得到的驱动速度,以验证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Results & Analysis)

  • 核心结果分析 (性能分析与优化):

    • 输入传递性能: 分析发现,该机构的 ITI 恒为1。这是因为 UPU 支链的驱动方式是沿着杆件方向的伸缩(P副),其输入运动旋量与传递力旋量始终平行,意味着输入端的运动和力可以无损耗地传递到支链上。

    • 输出传递性能: OTI 的分布图(图10和图11)显示,在工作空间内,OTI 分布平滑,没有突变点,说明性能稳定。大部分区域的 OTI 值较高,尤其在沿Y轴(前进方向)移动时,性能有上升趋势,部分区域进入了优质传递空间(OTI > 0.7)。这为步态规划提供了指导:在抬腿时增加适当的横移动作可以使机器人工作在性能更优的区域。

      该图像为三维曲面分布图,展示了双足移动机器人在不同空间位置(X、Y轴,单位mm)和姿态角度α(单位°)下的运动/力传递指标OTI的分布情况。颜色由蓝至红表… 该图像为三维曲面分布图,展示了双足移动机器人在不同空间位置(X、Y轴,单位mm)和姿态角度α(单位°)下的运动/力传递指标OTI的分布情况。颜色由蓝至红表示OTI值由低到高,反映机器人性能在工作空间内的变化特征。

      该图像为图表,展示了新型双足移动机器人性能指标OTI在工作空间内的分布情况。(a)为三维曲面分布图,坐标轴为X(mm)、Y(mm)和旋转角度α(°),颜色… 该图像为图表,展示了新型双足移动机器人性能指标OTI在工作空间内的分布情况。(a)为三维曲面分布图,坐标轴为X(mm)、Y(mm)和旋转角度α(°),颜色由蓝至红表示OTI值从低到高;(b)为α=0°时的等高面图,显示OTI2在X-Y平面上的分布与变化趋势。整体反映了机器人不同位置和姿态下性能的空间分布特性。

    • 优化设计: 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以最大化 GTI 为目标,对结构参数 a, b, c 进行了优化。

      • 以下是根据原文表4转录的优化结果:

        参数 优化前 优化后
        a 100 90
        b 45 50
        c 28 35
        d 40 40
        GTI1 0.5228 0.5931
        GTI2 0.4720 0.4838
      • 结果显示,优化后足I和足II的全局传递指标 GTI 均有提升。优化后的 LTI 分布图(图12和图13)也显示,优质传递空间的范围扩大了。

        该图像为三维图表,展示了新型双足移动机器人在不同空间位置 (X, Y) 及角度 α 下的运动/力传递性能指标OTI分布。颜色由蓝到红表示性能由低到高,图中… 该图像为三维图表,展示了新型双足移动机器人在不同空间位置 (X, Y) 及角度 α 下的运动/力传递性能指标OTI分布。颜色由蓝到红表示性能由低到高,图中红色区域代表性能优越的工况范围,反映出机器人在特定空间位置和姿态下具有较好的传递效率。

        该图像为三维性能分布图,展示了新型双足移动机器人在不同空间位置(X、Y坐标,单位为毫米)及角度 α(单位为度)下的运动/力传递指标(OTI)分布。色标从蓝… 该图像为三维性能分布图,展示了新型双足移动机器人在不同空间位置(X、Y坐标,单位为毫米)及角度 α(单位为度)下的运动/力传递指标(OTI)分布。色标从蓝色到红色表示性能由低到高的变化,图中不同区域的颜色变化反映了机器人结构在工作空间内性能的差异性。

  • 消融实验/参数分析 (仿真分析):

    • 阶梯攀爬仿真: 仿真过程(图14)展示了机器人完成阶梯攀爬的完整步态,验证了“上+下”式步态的可行性。

      该图像为机械腿部运动的示意图,共六个子图,展示了基于4-UPU+2-P串并混联机构的双足移动机器人交替行走的步态变化过程。图(a-c)显示足I及平台I的抬… 该图像为机械腿部运动的示意图,共六个子图,展示了基于4-UPU+2-P串并混联机构的双足移动机器人交替行走的步态变化过程。图(a-c)显示足I及平台I的抬腿、前进和下降动作;图(d-f)展示足II及平台II的抬腿、前进和下降动作,体现了“双”连续步态的交替移动机制。

    • 驱动速度分析: 仿真得到的各驱动速度曲线(图15)平滑连续,无突变,表明机构设计合理,运动规划平稳。

      该图表为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展示了新型双足移动机器人中4条UPU支链和2条P支链的速度(单位:mm/s)在20秒内的变化趋势。各支链速度在不同时间点呈现多… 该图表为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展示了新型双足移动机器人中4条UPU支链和2条P支链的速度(单位:mm/s)在20秒内的变化趋势。各支链速度在不同时间点呈现多个峰值,反映了机器人动作过程中各驱动链的动态响应特性。

    • 稳定性分析:

      • 由于仿真采用静态步态,ZMP被简化为重心(Center of Gravity, COG)。

      • 支撑多边形如图16所示,在单足支撑和双足支撑阶段有不同形状。

        该图像为示意图,展示了双足移动机器人不同支撑方式的平面示意:包括单足支撑(足I支撑和足II支撑)和双足支撑的三种形式(足I、足II在同一直线、足I在前、足… 该图像为示意图,展示了双足移动机器人不同支撑方式的平面示意:包括单足支撑(足I支撑和足II支撑)和双足支撑的三种形式(足I、足II在同一直线、足I在前、足II在前),用于说明机器人在不同步态中的支撑结构布局。

      • 重心轨迹曲线(图17)显示,在整个运动周期中,约95.3%的时间重心投影位于支撑多边形内部,表明机器人在阶梯攀爬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 然而,在单/双足支撑切换的短暂阶段(约4.7%时长),重心会短暂超出支撑区域。作者指出,这可以通过调整步长来优化,使重心始终保持在支撑区域内。

        该图像为示意图,展示了新型双足移动机器人两足(标记为“足 I”和“足 II”)在二维平面上的位置变化轨迹。图中以黑色方框表示足部位置,红色虚线表示机器人足… 该图像为示意图,展示了新型双足移动机器人两足(标记为“足 I”和“足 II”)在二维平面上的位置变化轨迹。图中以黑色方框表示足部位置,红色虚线表示机器人足部运动路径,展示了机器人通过“上+下”式“双”连续步态实现交替移动的过程,横纵坐标单位均为毫米。

7. 总结与思考 (Conclusion & Personal Thoughts)

  • 结论总结 (Conclusion Summary):

    1. 提出了一种结构紧凑的新型双足机器人: 通过单个 4-UPU+2-P 串并混联机构和动/静平台切换机制,仅用6个驱动就实现了双足交替运动,有效减少了机构和驱动数量。
    2. 完成了运动学建模与性能优化: 建立了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并基于运动/力传递指标进行了性能分析和优化,优化后的设计具有更好的传递性能。
    3. 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与稳定性: 阶梯攀爬仿真验证了机器人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基于 ZMP 的稳定性分析表明,机器人在越障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稳定性。
  • 局限性与未来工作 (Limitations & Future Work):

    • 稳定性分析的简化: 论文中的稳定性分析是基于静态步态的,即假设运动速度很慢,惯性力可以忽略,因此将 ZMP 简化为 COG。在实际高速运动中,惯性力不可忽略,需要进行完整的动态ZMP分析。
    • 控制策略缺失: 论文主要集中在机构设计和运动学分析,未涉及具体的动态控制策略。例如,如何应对重心短暂超出支撑区域的问题,仅提出了“调整步长”,但未给出具体的控制算法。
    • 缺乏物理样机验证: 所有分析均基于理论和仿真,尚未通过物理样机进行实验验证。实际制造误差、关节摩擦、传感器噪声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机器人性能。
    • 未来工作: 显而易见的未来工作包括:(1) 研制物理样机并进行实验验证;(2) 研究基于ZMP的动态步行控制算法,以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和鲁棒性;(3) 针对更复杂的非结构化地形进行步态规划研究。
  • 个人启发与批判 (Personal Insights & Critique):

    • 启发:
      • 从构型创新入手解决根本问题: 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新颖的机械构型。它没有在传统双足机器人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而是通过一个全新的设计,从根本上减少了驱动数量并简化了结构,这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设计思路。
      • 性能指标指导设计优化: 采用 运动/力传递指标 这一先进的性能评价工具,并将其作为优化目标,使得设计过程更加科学和量化。这对于任何复杂机械系统的设计都具有借鉴意义。
    • 批判:
      • 稳定性的结论略显乐观: 尽管论文称机器人“展现出了一定的稳定性”,但重心投影在任何时候超出支撑区域都是一个严重问题,意味着机器人理论上会倾倒。虽然时间很短,但在实际应用中这是不可接受的。这个问题需要更复杂的动态平衡控制策略来解决,而不仅仅是调整步长。
      • 对非对称性的讨论不足: 该 4-UPU+2-P 机构是一个非对称结构,这可能导致其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性能和刚度存在差异。论文虽然分析了前后运动的对称性,但对左右横移或更复杂运动的性能差异讨论不足。
      • 应用场景的现实考量: 论文定位的应用场景是“战场侦察与灾后救援”,这些环境对机器人的鲁棒性、能耗和环境适应性要求极高。目前的分析主要停留在运动学和理想化的仿真层面,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论文推荐

基于向量语义检索推荐的相关论文。

暂时没有找到相似论文。